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大學·思政教研 2022年5期
作者:夏迪婭·伊布拉音; 張淑敏; 徐少偉
摘 要:文章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流課程“初級維吾爾語精讀”為例,旨在探討語言類專業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在教學實踐中,緊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相關內容,結合教學反思和學生反饋及時調整,期望能以點帶面,將思政教育結合課程實際覆蓋新疆各個高校、各個專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課程思政;語言;文化
課程思政建設是對高校課程內涵式發展提出的重要指標。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拉開了縱深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序幕。《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重點內容。“課程思政”是為確保大學教學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展開,并實現課堂育人功能提供保障必須要有的舉措[1]。如何將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有機融合是每一位高校教師在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大背景下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課程概述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語言)專業從1959年起招收本科生,1981年獲批碩士點,1996年獲批博士點,1997年獲批“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3年獲批國家級重點學科,2011年進入自治區“民漢雙語翻譯人才培養計劃”,在六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已然成為新疆大學的特色專業,并且在2016年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色品牌專業,“初級維吾爾語精讀”作為該專業初級階段的必修課,更是獲批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流本科課程。
“初級維吾爾語精讀”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疆,面向社會,培養精通民漢語言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深入推進文化潤疆工程、助力鄉村振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人才保障。“初級維吾爾語精讀”是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語言)專業學生初級階段的基礎課、核心課,授課對象為本科一年級學生。課程發揮情景式教學優勢,以“聽得更準、說得更好、讀得更棒”為追求,讓“零基礎”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語句,在生活化表達和創造性想象中積累言語交際經驗,培養語感。
“初級維吾爾語精讀”課程的教學內容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貼近生活。通過情景模擬教學和互動,可讓學生在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后,將其運用于實踐活動,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學完本課程后將具備一定的維吾爾語言拼讀能力、聽寫能力、識記能力,掌握詞匯1500個左右,初步掌握維吾爾語語法規則,為中、高級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初級維吾爾語精讀”課程以黨中央方針政策及新疆大學辦學定位為錨點,結合本專業特點和育人目標,將課程思政建設有機融入語言類教學課堂,并將其貫穿課堂始終。圍繞全面提高雙語人才培養這一立足點,著眼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修訂教學大綱、完善教學計劃、提高教學質量,以此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的重視,并在此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對學生進行系統而又全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
二、課程思政的具體實踐
(一)借助“開學第一課”大思政平臺,講好課程“第一課”
1. “開學第一課”的重要性
“開學第一課”是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重要陣地,以此為中介促進文化傳承,彰顯人文價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
2. “開學第一課”的介紹
“開學第一課”是標桿課程的亮點,選取內容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且隨著發展而實時更新。課程組織形式多樣,打破千篇一律的老舊思維,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提升其接受度,將所學理論結合于實踐,把“開學第一課”的意義最大化。
3. “開學第一課”的實例論證
作為全面貫徹落實“思政元素進課堂”的重要舉措,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開學第一課”已取得較為明顯的效果。任課教師充分利用“開學第一課”, 與課程教學內容相結合,引導學生、教育學生,進一步增強學生勇擔民族復興重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開學第一課”主要以“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傳承紅色基因”“維護民族團結”“雙一流建設”等為主題,從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到“雙一流”建設,再到師生如何去做,讓學生從宏觀層面了解新疆大學現狀及專業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師生充分交流、討論專業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可以從中明確學習目標,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疆這這片多民族地區扎深根、入人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推動文化潤疆與富民興疆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二)思政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
1. 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層面
從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出發,將思政元素納入頂層設計,以統一標準化的培養標準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2020年8月,在2017版課程教學大綱的基礎上修訂教學大綱,授課經驗豐富的教師集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將其融入“開學第一課”及課程每一課,在教學大綱層面做出頂層設計。在學期初對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細化,提煉出每一節課中的思政元素,將其貫穿于課程教學活動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將民族團結、珍惜時間等元素以更為高效的方式實現課程價值目標。教師在體現課程知識目標同時,將內隱的價值理念加工外化為師生教與學的行為表現,提煉、整合、加工課程內涵的思政元素,從細微處入手,避免說教,在引發學生知識共鳴的同時,促進其情感共鳴和價值共鳴。
2. 課堂教學環節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貫穿思政元素而不是將思政內容生搬硬套進課堂,是每一位教師應注意的問題。對于語言教學課程而言,將思政內容融入課程當中尤為重要,教師結合課程實際,從每課一句、詞匯講解、詩詞進課堂等方面入手,把思政元素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
1)每課一句
每節課講授新內容之前,教師結合不同階段的授課內容為學生講解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的名言警句,讓學生在學習“每課一句”的同時,增加詞匯量,培養語感,并且可以讓學生在習作過程當中進行運用,更能體會到翻譯過程中的翻譯技巧。例如:mεn dзuηgoluq.(我是中國人)、bejdзiη vεtinimizniη pɑjtεχti.(北京是祖國的首都)、bygynki i ni εtigε qojmɑ.(今日事今日畢)、hɑjɑtliq hεmmidin εlɑ.(生命誠可貴)、mεn vεtinimiz dзuηgoni qiz in sфjimεn.(我愛我們偉大的祖國)、dзuηgo ɑrzusini εmεlgε ɑ urɑjli.(實現中國夢)。
(2)詞匯講解
在講授新詞匯,擴充生詞近反義詞的同時,也可以補充例句對詞匯進行講解。對于補充例句,教師一定要在課前做好備課,例句務必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當教師講到qimmεt(貴)一詞時,可以補充例句:vɑqit ɑltundin qimmεt(時間比黃金都珍貴)。學生在理解例句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其中所包含的格詞尾及比較句式進行學習和分析,從而對所學知識進行了鞏固。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通過語音訓練,讓學生盡可能消除母語對目的語的影響。通過大量的語音訓練,逐漸消除學生的緊張與焦慮,從而知曉學習語言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過程,只有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才能達到學習目標。語言專業不同于其他專業,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弘揚吃苦耐勞的精神,培育學生堅毅的品格,才能增強學生使用目的語交流的自信。
(3)詩詞進課堂
創新性地將中華古典詩詞的譯文納入課堂補充教學。如nɑmuvɑpiq i qɑ mɑqul bolmɑsliq.(事非宜,勿輕諾),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先進行朗誦,不展示文本,在鍛煉學生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語感。通過教師朗誦,學生回答相應的詩歌原文,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并利用課余時間背記。利用這種補充教學模塊,更能夠使學生在提升語言技能的同時,激發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榜樣力量帶動價值引領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互動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過程之一。課堂上,教師的正確引領及個人魅力是激發學生學習潛力的重要因素。在初級階段,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學生學習的模范,只有在授課過程中做好正確的引導,學生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把身心投入學習當中。教師也可在適當的時候,以往屆優秀學生的學習歷程為案例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在潛移默化中從正面影響學生。
三、課程思政設計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3]。因此,課程思政設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即文化潤疆的相關內容為基本立足點,與所學課程緊密結合,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增強其文化自信,具體課程數如下圖所示: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幾千年大浪淘沙留下的寶貴經驗,是各族人民創造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在課程思政中必須將其一以貫之。具體涉及傳統美德、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等方面。如:
案例1
“初級維吾爾語精讀”第6課,對話中:
A:sizniη ismiηiz nemε ?
B:meniη ismim vɑη li.
(A:你叫什么名字?
B:我叫王力。)
A:uniη ismi nemε ?.
B:uniη ismi фtkyrdзɑn.
(A:他叫什么名字?
B:他叫吾提庫爾江。)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維吾爾語中問候的表達方式,向學生講解:在維吾爾語打招呼過程中要注意“siz”和“sεn”的區別,特別對長輩、師長絕對不可以使用“sεn”,更不能用“hεj”“vεj”來稱呼他人或打招呼,這屬于不禮貌行為;打招呼時也要注意一些肢體語言,不要出現不合時宜的動作;面對比自己年長、跟自己同齡、比自己低齡的不同人群,要注意不同的禮貌方式;師生共同重溫日常生活中禮儀的基本原則和禁忌,探討禮儀的作用,以此加深印象,彰顯禮儀之邦風采。
案例2
“初級維吾爾語精讀”第18課,詞語中:oχ ɑ-
如:(1)形動詞+oχ ɑjdu→主觀猜測,
sɑqɑj ɑn oχ ɑjdu.
(好像康復了。)
(2)可口(兩種形式講解oχ ɑptu;oχ ɑjdu),如:
ɑpɑmniη tɑmiqi bεk oχ ɑjdu.
(媽媽做飯做得香。)
tɑmɑq bεk oχ ɑptu.
(飯太可口了。)
講完詞語的這兩種形式和用法后,提醒學生:假期回家后,爸爸媽媽給你們做飯,品嘗后一定要對父母說“oχ ɑptu”,讓父母高興。要讓學生知道,不管任何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夸獎不只屬于小孩子,父母也需要被認可。通過時常夸獎父母、關心長輩,承擔起作為子女、晚輩的義務。我們要學會感恩親人、朋友和身邊的人。
(二)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不僅是革命斗爭的時代產物,更是中華民族斗爭實踐的高度凝聚,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等,也是中國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表現形式,寄托著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身為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奮斗在新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忘卻革命先烈的犧牲和英勇,面對國內外新形勢下呈現出的復雜局面,更是要繼承和發揚革命精神,賦予革命文化時代印記。如:
案例3
“初級維吾爾語精讀”第17課,對話中:
A:bygyn 7- ɑjniη 1- kyni.
B: undɑq, bygyn pɑrtijεmizniη tu ul ɑn kyni.
(A:今天是7月1日。
B:是的,今天是我們黨的生日。)
講到這時問學生:“黨的生日為什么是7月1日?”學生回答:“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日子吧?“一大”召開的時間……”由此就可以把中國共產黨召開“一大”的過程講述給學生,并解釋黨的“一大”于1921年7月召開,但在戰爭年代資料難尋,具體開幕日期無從查證,因此,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成立20周年之際正式發文規定,7月1日為黨的誕生紀念日,即為黨的生日。緊接著對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的重大事件進行簡要介紹,提醒學生不忘歷史,砥礪前行。
(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代表著時代進步潮流和發展要求[4]。新時代大學生處于樹立正確三觀的關鍵時期,需要緊跟時代腳步,提煉優秀的文化價值,如:
案例4
“初級維吾爾語精讀”第11課,對話中:
A:hε , rɑst. εtε dфlεt bɑjriqi t iqirimiz dзumu.8 dε turimiz.
B:εmisε , t irɑ ni фt yryp jɑtɑjli.
(A:哦,對了,明天我們要升國旗,明早八點起。
B:行,那我們關燈睡覺吧。)
通過此段對話,教師向學生提問,如:
A:dфlεt bɑjriqi qɑndɑq rεη?
B:dфlεt bɑjriqidɑ qɑnt ε bε burdзε klik jultuz bɑr?
C:bε jultuzlug qizil bajraqiniη qandaq simvolluq roli bar?
(A:國旗是什么顏色?
B:國旗上有幾個五角星?
C:五星紅旗有什么象征意義?)
教師通過提問并展示國旗圖片,讓學生自行回答;和學生一起回憶升國旗的流程以及國旗的象征意義;向學生介紹升國旗的時間和場所,如學校、社區、駐外使館等在每周一或重大節日舉行升國旗儀式。除此之外,還要介紹國旗懸掛的注意事項,探討升國旗的意義及維護國家尊嚴的重要性;結合時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此過程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對愛國的意義及其重要性進行深入交流,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課程思政反思
在課程思政具體實踐過程中,取得的成效值得肯定,但也需清晰地認識到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通過學生的反饋以及對思政內容進行反思,以下三點可作為突破口用以打破桎梏、推陳出新。
(一)拓展延伸
目前的課程思政主要是教師對詞語、對話、課文內容進行延展,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交流相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單一的教學方式的弊端,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將學生由客體變為主體,探索新型教學方式。教師之間也應加強交流,取長補短,反復打磨,以此豐富教學形式,進一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補充課程思政內容。
(二)與時俱進
課程思政應與時俱進,結合當下時事熱點,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和參與度,還能緊跟時代脈絡,體味時代精神,如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可將勤儉節約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相結合;在進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時,可以提及抗疫英雄事跡、國家的發展及取得的喜人成就……如何在新形勢下賦予課程思政新內容,并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值得關注。
(三)加強引導
課程思政應合理設計教學環境,做到思政元素潤物無聲[4],而非生硬地說教、突兀地嵌入,否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思政教育的效果。除此之外,課程思政的最終目的并非局限于上課時間,如何讓學生學會向內求于心,修身正己,向外求于道,堅定無畏,最后落實于行動,還值得進一步探討。
五、學生評價及反饋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最為顯著。通過對2020級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語言)專業學生問卷調查,全部受訪者認為課程組織形式合理可行;98.18%的受訪者認為課程的教學內容豐富合理,教學方法得當多樣,可以加深對專業的理解;96.36%的受訪者建議往后繼續采用這些教學內容和方法。以上數據表明,學生對本課程的教學認可度較高,評價較好,能夠為其學習語言提供很大幫助,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課程思政在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六、結語
課程思政并非一時之功,需要長期堅持和有機融合,高校的每門課程都責無旁貸,而語言類專業在用本專業語言說的過程中增加了學生的反饋環節,不僅有助于檢驗專業技能,還能使課程思政內容深入人心,進而做到自行鞏固和吸收。這一切都需提升教師自身文化素養,強化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5],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學校應定期開展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組織思政教師對專業課教師進行統一培訓,相互研習課程思政教育方法……提升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就不會拘泥于課程思政的幾分鐘,而是將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交織在一起,貫穿始終,不斷更新課程形式、豐富思政內容,引領學生緊跟黨中央腳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思政功能,充分激發學生“善學”“善思”“善為”“善成”[6]。
參考文獻:
[1] 翟婧偉.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探析[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0):107.
[2] 馬振清,楊禮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三個來源及其生成邏輯[J]. 河北學刊,2020,40(02):201-206.
[3]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 人民日報,2017-10-28.
[4] 湯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系[J]. 紅旗文稿,2019(19):31-32.
[5] 牛達. 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J]. 遼寧高職學報,2021,23(02):37-40.
[6] 楊選. 第二外語法語課程思政策略研究[J]. 漢江師范學院報,2021,41(01):140-144.
[7] 趙國祥. 上好“開學第一課”邁好大學第一步[N]. 河南日報,2020-10-23(12).
推薦閱讀:ssci論文怎么做好語言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