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聽力是指啟動聽覺器官,接收語音信息的一種能力。其能力運用的有效性一般取決于傾聽是否專心。此外,聽力還是英語考試的一項,考察考生對該語言的聽話能力。為提高少數民族初級漢語水平者的漢語聽力水平,我們此次對2010年進入新疆大學語言學院的漢語水平考試不入級的學生進行了漢語聽力能力問卷調查,并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教學對策及教學方法,希望能對提高大學預科學生的漢語聽力水平有所幫助。文章發表在《大家》上,是文學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預科學生 聽力理解能力 調查 分析
下課時分、放學路上、公共汽車上、吃飯的過程中,一部分的人們總是一邊戴著耳機聽MP3,一邊跟著唱歌。由于周圍比較嘈雜,許多人都喜歡把MP3的聲音調得非常大,遮住周圍其他的聲音,完全沉浸在音樂之中。因為人們每天長時間使用MP3、MP4,所以聽力下降的問題越來越多。而根據相關規定,外語、外交、新聞、音樂、學前教育和醫學等專業都對聽力有一定的要求。
聽是獲得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聽”不僅是獲取語言知識的基本途徑,也是保證語言規范化和提高語言實踐能力的必要手段,是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環節。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一、預科學生漢語聽力現狀
(一)對言語信號的接受反應能力相當慢
在此次的問卷調查中,我曾對剛入學初級程度的民族學生進行過測試,一篇150字的課文,只有2%的生詞,他們只能聽懂50%,稍微好一點的能聽懂65%左右。而其中35%的民族學生認為對方說話的語速太快是影響自己聽懂的主要原因。
(二)辨音能力較差
21%的民族學生不能正確分辨漢語的四個聲調。如:湯—糖,受到—收到等詞語。20%的民族學生對某些字的聲韻母往往聽錯,如:促銷—速效,賺錢—轉圈。
(三)詞匯量太少
21%的民族學生雖然在中小學已經學過十年的漢語,但還認為自己掌握的漢語詞匯量過少,對許多在中小學學過的漢語詞匯都感到很陌生,嚴重影響到漢語聽力。
二、著重培養學生的聽力微技能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應該從提高學生的聽力微技能入手。具體來說,聽力訓練應著重培養這些學生的以下幾種微技能:
(一)培養學生的辨音、辨調能力
漢語與少數民族學生的母語分屬于兩個語系,在發音上有很大的差別。漢語的四個聲調及漢語的復韻母,在少數民族學生的母語中都沒有,所以民族學生對這些聲調、語音的辨析能力就特別差。而要想提高民族學生的聽力水平,就要培養學生辨音辨調能力,因為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離開了它,教學就無法進行。學生掌握了正確的發音,語調得體,才能聽懂別人的話,也才能使自己的話讓別人聽懂。如果發音有誤,語調不準,則常常把自己熟悉的單詞聽錯,從而產生誤解,影響跨文化交際。如“看書”聽成“砍樹”、“酒鬼”聽成“酒柜”、“教師”聽成“教室”等等。所以教師應在聽力教學中應設計一些辨音辨調練習,把學生的難音難調分成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反復進行語音練習,直至讓學生掌握標準的漢語語音語調。
(二)培養學生的預測和猜測能力
由于人所表達的思想都有一定的邏輯思維關系,所以聽者可以根據上下文關系,用詞的含義及語調等的變化,對某些沒聽懂的部分進行合理的猜測,也可以根據前文提供的“線索”對某些未知因素進行預測。學生預測和猜測的培養可開始于聽音的初始階段,并貫穿于整個聽音過程。因為最初言語中獲取的初步信息有助于對下文的預測,同樣從下文獲取的信息又可用來糾正、補充前面獲取的不準確或不全面的信息。學生還可運用自己的大腦中的圖式或是利用文章中的多余信息來幫助解碼,并猜測所聽到的陌生詞語或句子,這對提高學生漢語聽力能力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針對初級漢語水平者的聽力現狀所采取的教學對策
聽力是人類在語言能力習得過程中最先得到的一種能力,它一旦成熟,就很難喪失。如果學習一種語言不從聽力開始,可能永遠不具備使用這種語言的交際能力。正如我們此次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一樣,我們的學生雖然在中小學階段已經學了十幾年的漢語,但學的卻是啞巴漢語,學生在交際場合張不開嘴,聽力跟不上對方語速,這極大地制約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大學預科漢語教學已經走過很多彎路,現在必須從加強聽力教學抓起。
(一)激發熱情,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愉悅的心態是保證高效學習的基礎,和諧的課堂氛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能讓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環境,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不由自主地積極開動腦筋,真正地參與學習而不是靜止旁觀,使學習效率得以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善于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把微笑帶進課堂,把鼓勵帶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個學生,營造出一種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
(二)提供足夠的聽力材料并創造良好的聽力環境
聽力訓練要防止單調、貧乏、枯燥無味。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較為豐富、生動的聽力材料,包括聽力課上所用的聽力錄音材料和配合聽力課文的書面錄音材料;社交場合自然語言的聽力材料、文學藝術作品的朗讀材料等。我們認為為提高大學預科學生的聽力水平來,還應準備多地區漢語普通話的聽力材料。眾所周知,普通話具有多元性,在學校或在各種社交場合,人們所說的普通話往往帶有各個地區方言腔調。因此,為了讓預科學生聽漢語有廣泛的適應能力,還應給他們播放一些各地區的普通話聽力材料。聽力語音室的建立是為預科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聽力環境,但還應給他們提供可放映錄像的視聽室。
總之,聽力教學的過程,就是不斷輸入、反復練習、不斷實踐的過程。只有把重視記憶學習的目標轉換成重視學生聽力微技能的培養,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聽力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聽力教學的“多渠道輸入—多渠道輸出—領悟—再有目的的輸入”的完整過程。只要積極地、有序地完善聽力教學過程,重視聽力教學過程,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就能夠最終達到迅速提高學生聽力能力之目的。
文學職稱論文刊發:《大家》是云南出版集團主管,云南人民出版社主辦的一份大型文學期刊,系中國大陸九十年代文學轉型期最具影響力的文學代表雜志。
參考文獻:
[1]楊惠元.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
[2]語言學.漢語.雙語教學與研究論文集[C].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
[3]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編.短期外語強化教大學論文選[C].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