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教師的導向功能更需要充分發揮。即需要即時作出小結,提出學生討論中的優點和缺點。通過及時的反饋,一方面簡要復述、評析學生主要觀點的得失,學生參與度的積極與否,以過程性的評價提高學生進一步參與討論的興趣;另一方面就討論問題的質量進行點評,尤其是對于一些獨特的見解及時表揚,使學生獲得情感的激勵,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關鍵詞:英語教學,教學模式,教學職稱論文
盡管討論交流的主體是學生,但要想使這一教學形式走向高效,就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使討論交流在預期的基礎上自由發揮,這才是課程標準改革提倡合作討論的真義。
一、精心選擇,設計內容
優質的討論話題是有效開展小組討論的先決條件,討論只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好應有的作用。對教師而言,要能夠組織好討論活動就需要設計好討論話題。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小組討論甚至是在備課的過程中,深入研究課文,理出課文的基本框架,確定課文的焦點、熱點、亮點,并且能夠從是否有利用于加強學生的理解、是否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和是否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能力等這三個層面,尋找并確定適合小組討論的話題,使討論做到有話可說,有的放矢。
比如在教學4B Unit 3 My day一課時,我認真分析了教材,發現本課最大的難點就是要練說一天中在不同的時間點所做的事情。由此在“Talk”環節我設計了一個情境:“Good. Now you’re Mike, can you talk about your day?”然后同桌互相交流,討論“Hello, I’m Mike.In the morning ...”,討論多遍后再聯系自己的實際,一起討論練習“So in the morning I ... In the afternoon ... In the evening ...”。這個設計由于分化了難點,學生在練習后大多掌握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優化導入,營造氛圍
課堂討論不是教師責任的一個轉移,更不是把課堂的主導性棄之不管。好的討論導入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將已經有的知識體系迅速整理,并將學生引入適合新知識接受、積極參與表達的狀態之中,而且可以通過一定的目標期待引領討論向縱深和廣博兩個方面發展。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討論之前做充分的預設,優化導入的方式,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情趣上有所傾向、在知識上有所積累、在思維上有所準備。
比如在6B Unit 1 Who is younger?的導入部分,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比較級的討論,我在Chatting time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首先,Talk about the Spring Festival.通過What did you do this Spring Festival?Did you meet your relatives/ cousins?By the way, do you have any cousins?Are you the only child of your parents? 等問題交流復習了一般過去時;其次,通過Talk about the students’ cousins逐漸轉向要討論學習的內容;最后過渡到話題We usually talk about this topic: Who is younger?環環相扣,導入主題,為下一階段的討論奠定好基礎。
三、合理分工,各顯其能
討論不僅僅是口頭的交流,角色分配同樣是刺激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一個重要方式。它不僅可以避免傳統討論分配不均,個別學生滔滔不絕的現象,而且可以使責任更明確,形式更多樣,充分發揮每一類學生的特長。比如根據討論內容,教師確定是同質組合還是異質組合,有組織能力的擔任小組長,負責活動的進展;性格內向,擅長編寫的擔當記錄員;性格活潑,口才較好的調節氣氛。因人而定,各取所需。
比如在6B Unit 2 More exercise第二課時的summary環節,我要求學生總結副詞的比較級規則。為此我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有的負責將學習過的副詞原級、比較級進行列舉,有的負責進行記錄,有的負責組織,其他的學生分別用小紙條進行規則概括。等到學生將紙條交到組織者手中的時候,再集中進行總結歸納,最后推薦一個發言人到臺上進行總結表述。環環相扣,使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和特長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四、共同參與,及時引導
討論是以學生為主體,那么教師在討論過程中應該如何扮演正確的角色呢?一般來說,教師“引導”的功效應該能夠充分地發揮:比如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作為討論的參與者,與學生共同進行討論,借以提高學生討論的積極性;比如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巡視了解各組的討論進度,一是可以收集挖掘不同的生成資源,二是可以給予一些選擇沉默或者沒有參與討論的學生及時暗示或幫助,使他們迅速、全面地參與到討論中來;比如在討論的過程中,對于某些小組出現的偏題、爭論等,教師要及時引導,確保討論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