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當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形勢嚴峻,利用體育教學特點和資源的優勢。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來有效地培養高校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文章發表在《青年時代》上,是幼兒教育教學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心理素質;高校體育;優化教學內客;創新教學模式
前言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體育教學由于其具備集體性、競爭性、對抗性強,身心互動,并大多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等特點,是較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果運用得法,還能使其成為心理治療的有效方法。下面我從剖析當代高等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人手,談談如何有效利用高等院校體育教學資源、嘗試創新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問題。
一、當代高等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通常由生物遺傳和社會環境影響兩方面決定,其中社會環境影響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要準確把握當代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應從分析當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形勢、健康心理的標準和當前社會環境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等方面來實現。
(一)當代高校嚴峻的心理健康形勢
據調查目前我國高校學生中約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據2001年天津市的調查,該市5萬名大學生中,約有19%的學生分別患有恐懼癥、焦慮癥、疑病癥、憂郁癥和情感危險。《人民日報》1998年8月15日報道杭州大學生心理衛生的調查結果,2961名大學生中,16.79%的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有增多趨勢。
(二)當代高校學生健康心理的標準
當代高校學生健康心理標準為:(1)正常的認知能力。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現階段自己的目標、任務,自我認識正確;在學習思考和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中,有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記憶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注意力。(2)愉悅、穩定的情緒。身心處于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樂于學習、善于生活和工作。(3)堅強的意志和優良的品質。有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動。果斷、堅韌、自制和毅力。(4)良好的人際關系。樂意與同學、老師交往,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取人之長,補己之短。(5)健全的人格。心理發展比較完善,適應客觀環境,個人心理傾向與現實要求能保持和諧狀態。有較強的自律意識和良好的自理能力。
二、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方法探索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面對目前甚為擔憂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注重高校體育教學的學生健康心理素質培養,就顯的尤為重要和緊迫。高等院校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方法,應從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優化其教學內容著手,并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和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益。
(一)充分利用體育教學資源、合理優化其教學內容
充分利用體育教學資源:在按“體育教學大綱”主線實施體育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主體教學進程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從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索質角度,充分利用體育教學資源,調整課程設置,側重增設體育與心理健康類課程。增設體育與心理健康類課程分為理論課與實踐課,以實踐課為主。理論課主要講授體育與健康心理的基礎理論知識,實踐課主要在運動場上進行身體練習和心理訓練。開設或增設體育與心理健康類課程,還應根據各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開設課程的性質及開設的程度。如一般低年級開設普通體育與心理健康課,高年級開設選修課、專項體育心理課、保健與心理咨詢課等。普通體育與心理健康課可設為必修考試課,規定學期考查,學年考試。
(二)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有效改進教學的方式方法
1、探索教學模式:可嘗試運用“身體、心理測試_+建立檔案呻分類教學_+再測試分析再分類教學”的教學模式。具體操作方法為:體育課開課之初,體育老師要組織對選修體育課的新生進行身體、心理摸底,身體、心理摸底可采用一組小技能測試、書面答題和心理咨詢相結合的方法。小技能設置主要測試學生是否存在恐懼癥、焦慮癥等體育實作方面心理障礙;書面答題和心理咨詢主要包括了解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對各項體育運動的認識和愛好,對人際關系、網絡興趣、戀愛情感、人生擇業等方面的問題,主要測試學生是否存在疑病癥、憂郁癥和情感危險等方面的心理障礙。
2、有效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在整個大學階段的體育教學實踐中,一是要采取分類教學法。針對學生的個性和素質差異,分類組織教學,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整體索質的提高,利于提高體育教學的效率。二是要采用鼓勵教學法。針對體育項目恐懼性、艱苦性、對抗性強的特點,在體育教學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老師一旦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進步,要通過不斷肯定、表揚,給學生巨大的鼓勵,來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從而提高學生自信心和上進心。三是采用情感教學法。針對體育運動劇烈、情感體驗強烈的特點,在體育教學中應采用情感教學,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集體的體育運動中來,老師也盡量參與,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態度。
當全社會關注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已成為一種趨勢,當高校各學科都在深入探索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教學方法和途徑時,作為自身教學有特殊需要的高校體育工作者,更有義務和責任去正視現實、積極應對、探求策略,為響應黨中央提出的“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總目標而努力奮斗。
肖漢仕教授認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準也有所不同。
教育職稱論文發表須知:《青年時代》雜志創刊于1950年,是由共青團貴州省委主管主辦,青年時代雜志社編輯出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具有60年創刊歷史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優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