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美術教育論文發表了鄉村師范學校的美術教育起源和發展,鄉村美術教育需要對這種傳統的教學形式加以整改。在對美術教學進行改革時, 應該注意結合其歷史發展與當代訴求, 并發揮創新精神, 對現代美術教育體系進行重塑,在鄉村實施師范教育,為鄉村教育的發展培養更多的師資。
[關鍵詞]美術教育論文投稿,江蘇省立鄉村師范;美術教育
民國時期創辦鄉村師范學校是為了國民素質的培養,在鄉村實施師范教育,為鄉村教育的發展培養更多的師資。在鄉村師范學校的發展過程中,江蘇省立鄉村師范學校無疑是走在全國的前列。
一、鄉村師范學校的起源
鄉村師范學校的開創始于陶行知,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安徽省歡縣人,是中國近現代偉大的教育家,著名的民主革命戰士。1910年,考入金陵大學文科,1914年,秋赴美留學,1915年,獲伊利諾斯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同年秋,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攻讀教育,1917年,獲該校學務總監資格憑證書,同年秋回國,在南京高師、東南大學任教。
1921年,在《師范教育之新趨勢》一文中,具體提出了鄉村教育問題。他說:“鄉村教育不發達,可說已到極點。我國人民,鄉村占百分之八十五,城市占百分之十五。就是有六千萬人居城,三萬萬四千萬人居鄉。然而鄉村的學校只有百分之十。”因為平民之中絕大多數是農民,他們給人們提供了衣食,卻過著最為痛苦的生活。為改變這種狀況,他認為教育必須下鄉,知識必須給予農民;而教育下鄉首先應該倡導師范教育下鄉。他指出:“現在師范多設在城市,因之鄉村受益少。因鄉下學生人師范后,都不愿在鄉下做事而愿在城市做事。
我認為好多師范學校應該在小的鎮上,一方面宜與鄉下的環境相接近,一方面要有實地教學的機會。”陶行知關于師范教育應下鄉的思想,很快被江蘇義務教育助成會所接受,袁希濤、顧述之等人當即向江蘇省教育廳提出“省立師范學校添設鄉村分校”的議案,建議本省每所師范在鄉下設立分校,以造就鄉村教師,每所分校同時開設附屬小學一所,以供鄉村師范學生實習。不久,這個提案就得到了落實,江蘇省立第一、二、三、四、五各師范分校相繼設立[1]。
各校皆以“養成適于農村生活小學教師,指導農村教育,改進農村社會人才”為宗旨[2]。此后,全國各地聞風而起,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廣東等省的師范均設立鄉村師范分校。我國的鄉村師范學校,隨著鄉村教育的呼聲,雨后春筍似的在各地出現了,因為是一個比較新的名詞,新的園地,所以實施的辦法、內容,也隨著創辦人的主張而大不一致。
簡單地說,可以分成三大派:第一派,是那種換湯不換藥的辦法,只換招牌不改實際。第二派,是就著現有的課程,再添上些農業等科目。至于第三派,則鑒于過去的學校同社會根本隔離生出來的種種流弊,想把社會同學校打成一片,于是在課程方面,大加改變——添上許多農業科目,以教育兒童為專責。從曉莊師范的誕生以及棲霞、洛社、黃渡師范學校的成立,可以說是江蘇省鄉村師范教育的翹楚,而最能指引鄉村師范學校發展的是陶行知的理論。陶行知在他的《師范教育下鄉運動》一文中曾說:“我們不要以為師范學校搬下鄉去就算成了鄉村師范,不能訓練學生改造面前的鄉村生活,絕不是真正的鄉村師范學校。”[3]
二、江蘇省立鄉村師范學校美術教育的發展
鄉村師范學校的發展從民國初期的提出到全國各地的普遍實施,歷經10年的時間。國家的落后,不停的戰亂加之社會的需求,也使得鄉村師范學校的創辦成為改變農村國民素質的愿景。在鄉村師范學校的發展進程中,江蘇省立鄉村師范學校無疑是走在全國的前列。鄉村師范美術教育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在當時的社會趨勢下逐步發展起來,在民國美術教育普及化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以江蘇省為例,鄉村師范美術教育有特色的學校有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范學校、江蘇省立洛社鄉村師范學校、江蘇省立黃渡鄉村師范學校,這三所幾經更名,1932年6月,江蘇省府決議鄉村師范學校獨立辦學,直隸于教育廳。
鄉村師范學校在校址的選擇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地理位置獨特,交通便捷,能夠輻射周邊多個鄉村、小鎮,便于更多的鄉鎮子弟往來報考和學習。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范學校,最早成立于1923年,在省立一、二、三、四、五師范學校中,各附設農村分校一所,該校隸屬第四師范學校分校,當時經選購棲霞附近民地,構筑校舍招生,后北伐戰爭,此地多作戰場,該校停辦。1927年秋,本省教育改組,第四師范與一中合并,統稱第四中山大學南京中學,以歷史關系,仍隸屬南京中學,改名鄉村師范科。1928年到1929年夏,校名屢更,或稱江蘇大學南京中學鄉村師范科,或冠易中央大學區立字樣。1929年秋,更名為江蘇省立南京中學鄉村師范科。棲霞鄉村師范學校從創辦開始多為附屬學校的性質。1932年6月,民國江蘇省政府決議鄉村獨立辦理,遂改組更名為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范學校,直隸于教育廳。
從1923年至1932年,在10年的戰亂中幾經飄搖,幾經沉浮,在1932年成立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范學校。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范學校之所以設在南京近郊的棲霞,是源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該校位置在江寧縣屬之棲霞山,均屬便利,京滬鐵道橫互其北,有汽車道可達首都、湯山、句容等地。北濱長江,有小汽船可通浦、六、揚、鎮,以之設立師范,在舊金陵道屬各縣學子就學上觀之,固極適中,變復便利。”
[4]1江蘇省立洛社鄉村師范學校,原系前省立第三師范學校蛻變而成,1922年5月,省公署指令省立三師在本學區內的鄉村,添辦農村師范分校,因分校設立地點,該學區五縣:無錫、江陰、靖江、武進、宜興的人士主張不同,便由省署邀集各縣代表共同討論。各縣代表仍堅持不決,省署因特派省視學前往各縣主張設立地點,切實調查。結果以無錫洛社鎮,具有“地點適中”“交通便利”“與本校呼吸通靈”三優點,遂由省署指定洛社為該分校設立地點。“洛社鎮東距離無錫縣城約十四公里,南濱運河,北界京滬路線,交通極便。該校校址,即在洛社鎮東北約里許多柳浪橋附近,緊鄰鐵道,南距離運河變僅數百步,四周田野廣闊,村舍錯落。”[4]56江蘇省立黃渡鄉村師范學校原系前江蘇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分校,隸屬于江蘇省立第二師范學校;以省令指撥黃渡鎮前清駐防軍廢區為校址,計劃用地二十畝。
“該校校舍,在京滬線黃渡站南八里之黃渡鎮,與全國第一經濟都會——上海相隔僅四十里,相傳楚春申君黃歇普渡于此,鎮遂以得名。黃渡港北通嘉定瀏河,西南連青浦松江,右接蘇州、昆山,左襟淞滬。舊吳淞江繞該校西北東三面作U字形,自新吳淞江筑成,U字形之頂端得以連貫,遂成圓形,于是東西往來船舶,縮短途徑,交通更便,而該校適居圓形之中,所謂宛在水中央也。吳淞江與京滬線為黃渡水陸交通之兩大干路,汽船火車,輪軌銜接,交通極便。”[4]13在鄉村師范學校美術教育的發展上,江蘇省立的三所學校在美術教育上是各具特色。
1.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范學校的美術教育
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范學校對自身辦學的評價,“鄉村師范之輸,本屬創舉,考其設施,亦應別具一種實驗旨趣,如可完成相當使命。該校年來,成績斐然,認為國內有數之鄉村學校,主持者變深愿肩負此實驗重任,幫其行政級強頗與他處鄉村有別。”[4]3棲霞鄉村師范學校有規范的教學管理,在教學目標上使師范生在校學校期間,獲得嚴格的訓練。
美術和工藝課程四學年有細化的教學目標,附表及辦法如下: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范學校的課程根據四年制鄉村師范課程要旨及時間、學分表,及部頒高中師范科必修科目時間及學分表,并參考實際的需要而增訂。其內容包括人本修養、鄉村生活、實用藝術、專業修養、教育技能、職業化課程及實習等七類。這里就列出與本論文相關的美術學科課程。美術與工藝所學的課程,如鉛筆畫、畫學綱要都是每周2學時,1個學分,一個學時為1小時,上述表格里其他課程亦如此。鄉村師范學校的學生在第一學年兩個學期和第二學年第一學期都要上書法課,書法是劃分在國語里,與讀作、國音合成一起,每周共7學時,7個學分,“讀作”應該就是讀書寫作的簡稱,“國音”應該就是中國音樂的簡稱。
書法在民國時期是主要的寫作工具,也是師范生應該掌握的一種技能,即便現在的師范類學生也要練習書法和硬筆書法。工藝科知識與技能同時教學。知識方面包括衣食住行,技能方面包括紙菓工、金工、木工等,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范學校把學生日常的衣食住行作為專門知識,與工藝科的其它課程歸在一起教授。由此可見,作為工藝科的教師,首先在衣食住行方面也應該是行家里手。
2.江蘇省立洛社鄉村師范學校的美術教育
1932年,獨立辦學的江蘇省立洛社鄉村師范學校,其校舍皆系新建,唯有面積不夠寬廣。盡管如此該校還設有藝術科特別教室。由江蘇省立藝專畢業的江陰人馬振麟擔任洛社鄉村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手工專任教師。馬振麟曾擔任江蘇省立五中藝術教員、如皋中學訓學員兼藝術老師。洛社鄉村師范學校的圖畫、手工課程沒有棲霞鄉村師范學校那么詳細,籠統歸為圖畫、手工課。在第一學年上學期4學時,2個學分,下學期4學時,2個學分。第二學年上學期4學時,2個學分,下學期4學時,2個學分。第三學年上學期4學時,2學分,下學期4學時,2個學分。第四學年上學期2學時,1個學分,下學期實習,沒有圖畫、手工課程。[5]66該校的教學目標以認定養成鄉村小學教師為主要目的,故各科教學的內容,皆注意于小學應用教材。其教學目標如下:
1、適合鄉村的環境與需要。
2、做鄉村小學老師及鄉村社會領袖所必需的知識技能。
3、各種理論原則,當以應用為依歸。
4、注意社會的價值,整個的生活。
5、從教學中養成科學的頭腦及改進鄉村社會的精神和習慣。
6、各種注意與小學教材上的聯絡。
7、注意培養鄉村小學教師的專業化。[5]65洛社鄉村師范學校的教學目標中是以培養鄉村小學老師為主要目的,所以美術教育上的師資培養也是為鄉村小學美術教師做準備。
3.江蘇省立黃渡鄉村師范學校的美術教育
1932年,獨立辦學的江蘇省立黃渡鄉村師范學校在全省率先開展了模范鄉區運動,開展的內容有校內生活,鄉村工學小學的試辦,農民教育館的試辦,鄉村試辦,農業改良,工藝及制造的提倡,鄉村自衛事業的試辦。作為試驗的工學科目有教育及文藝,農業及自然,制造工藝,體育。黃渡鄉村師范學校在第一學年的上學期開設寫生畫、意匠畫、裝飾,這三門美術課程是劃分在工學科目的教育及文藝項目里,每周學習輔導的課時數是2小時,1個學分。在制造工藝的項目里,第一學年上學期開設的實用工藝、簡易玩具制造,每周學習輔導的課時數是2小時,1個學分。在第二學年上學期開設的簡單用具制造、縫紉,每周學習輔導的課時數是2小時,2個學分。
在第三學年上學期開設的簡單器械及農具制造、建筑,每周學習輔導的課時數是2小時,2個學分[6]23-24。黃渡鄉村師范學校圖畫手工專任教師傅伯良,浙江蕭山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畢業,曾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教務員、上海敦仁女子中學校總務主任,1927年8月到該校任教。該校的課外活動有學生自治會、鄉村社會調查研究會、社會科學研究會、文學研究會、攝影研究會、音樂研究會、圖畫研究會,每會有指導員一人,由委員會自行就教職員中聘請,傅伯良在任課之外還擔任圖畫研究會的指導員。在推廣事業上,1932年,該校“提倡美育,增進民眾藝術興趣起見,由擴充教育處聯合黃渡各機關學校,共同籌備民眾藝術展覽會,征集民眾古代、現代藝術作品,學校藝術成績,費時月余,計征得學校出口有嘉定縣黃渡小學、青浦縣立黃渡小學、黃渡民眾學校、本部實驗小學、本部學生成績及民眾藝術作品,共二千余件,分九室陳列,于六月二十九公開展覽,參觀者各機關學校及民眾一千余人之多。
個人藝術作品中,周湘先生的山水,盛慕來先生的篆刻,傅伯良先生的油畫,吳瑞芬女士的刺繡,均系精粹之作,尤為難得,閉幕后,各贈出品人紀念章一枚,經志紀念。”[6]29黃渡鄉村師范學校開展的模范鄉區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鄉村師范學校的辦學要圍繞鄉村的特點。在美術教育上,因鄉村學校大都經費是困難,設備簡單,有的學校沒有校工,一舉一動,都由教師親自去做,從而養成勞動身手的習慣。為適應鄉村學校的美術教學,黃渡鄉村師范學校在學校里更多的是開展工藝上的教學。鄉村師范的美術教師可選擇環境內所有可用的材料,或是做竹工,或是做黏土工,或是做桿工,或是做竹工,或是做藤工,或是做木工,或是做金工。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學習各種工藝操作,為學生畢業走向鄉村學校鍛煉了身手,增添了技藝。民國的教育制度從仿照日本到歐美,都不能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
師范教育為整個教育的一部分,自然與整個教育都具有弊病。自1927年以后,陶行知創辦曉莊師范,完全以培養鄉村教育師資為目的,于是鄉村師范教育乃逐漸發展起來。此后17年間,各省都有試辦的鄉村師范學校。至1934年,才將鄉村師范列入師范學校規程中,鄉村師范教育始獲有正式地位。
只是當時社會積習難改,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對于鄉村師范學校并沒有特別關注,以1935年度的統計來看,“各省市的普通師范共170所,而鄉村師范不過20所,簡易師范450所,而簡易鄉村師范213所。而各省設立高中鄉村師范者亦不過四、五個省。我國人口居住于鄉村者約占80%,而為鄉村教育造就師資的機關,竟寥寥無幾。幫增設鄉村師范,為今后師范教育上的主要任務”[7]。
師資的培養是師范學校的責任,一方面有造就一般國民教育的普通師范學校,另一方面有造就鄉村教育的特殊師資的鄉村師范學校。民國的鄉村社會,有其特殊性,普通師范學校所造就的師資,不能適應鄉村社會的特殊需要,擔負造就鄉村教育師資的場所,自然就是鄉村師范學校。民國鄉村師范學校中的美術教育立足為鄉村服務,為鄉村學校培養師資。
當時的一些教育家提倡小學教師要自制教具運用到教學中,所以鄉村師范學校培養的師范生,在美術學習上不像美術專門學校學得有深度。而學習美術技能更趨于廣泛,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鄉村師范學校培養的美術教師在教學崗位的實踐中也日漸成熟,大多數的教師都鍛煉成多面手。鄉村師范美術教育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在當時的社會趨勢下逐步發展起來,在民國美術教育普及化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彭時代.中國師范教育100年[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9:105.
[2]童富勇.鄉村教育運動與曉莊師范[J].行知研究,1996,(3).
[3]陶行知.師范教育下鄉運動[J].新教育評論,1936,1(6).
[4]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范學校概況[J].江蘇教育(蘇州1932),1932,1(7-8).
[5]江蘇省立洛社鄉村師范學校概況[J].江蘇教育(蘇州1932),1932,1(7-8).
[6]江蘇省立黃渡鄉村師范學校概況[J].江蘇教育(蘇州1932),1932,1(7-8).
[7]王鴻俊.鄉村師范學校的改造[J].教育改造,1937,1(5-6):64.
作者:洪霞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推薦閱讀:《考試研究》是由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試院和天津人民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學術刊物。該刊為學術性定期出版物,主要展示我國在考試理論、考試技術、考試管理等領域的最新成就,介紹國外考試業的發展情況和科研成果,為從事和關心考試事業的人士提供發表見地的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