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在寫作文時大部分學生都感到無從下手,針對目前作文寫作中存在著“素材陳舊貧乏,沒有新意,脫離生活,脫離現實,為文造情,浮華不實”等弊端,我嘗試著提出了“多元化生活素材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想法并在教學中加以實踐。以“應用研究”為核心,先從課外閱讀、生活體驗、新聞網絡、課內教材等四個方面指導學生積累多元化生活素材,再從如何移植素材、模仿素材、改造素材、綜合素材等4個方面不斷指導學生,從而讓文章反映生活,增強文章的真實感。
【關鍵詞】 寫作素材;積累運用;有效策略
一、初中學生寫作中素材應用存在的問題
初中教學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在數學、語文、英語這三門主要課程中,語文最難得高分,而且也最不容易提高,追其究竟,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作文”是影響他們提高的主要難題,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寫作時提筆忘詞,沒什么內容可寫,感到無從下手。學生在作文寫作是素材運用主要存在著“素材陳舊貧乏,沒有新意,脫離生活,脫離現實,為文造情,浮華不實”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沒有去思考,沒有去調動自己記憶深處的生活積累,造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只好胡編亂造。基于這樣的學情我嘗試著提出了“多元化生活素材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想法并在教學中加以研究、實踐。
二、寫作教學中素材積累的有效途徑及運用的有效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于7~9年級的寫作提出了 “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的要求。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與說話完全一樣,作文就是說話,是用筆來說話。”這些都是在告訴我們要說話首先就要知道自己要說什么,寫作之前就必須有寫作的素材,有話要說,有話可說,這樣的文章才會有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的作文當然就是好作文。黃明先生也說過:“生活是寫作唯一的源泉,要知道寫作是一個積累過程,不寫就不能夠了解,而會用,是檢驗讀書成功與否的標志”。這都在告訴我們寫作素材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素材。在平時的作文教學指導中,我以“應用研究”為核心,指導學生明確:“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怎們去分類積累這些素材”,主要從生活體驗、新聞網絡、課內教材、課外閱讀等四個方面指導學生積累多元化生活素材。
(一)寫作素材積累的有效途徑
1. 利用生活資源,注重生活體驗,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生活是學生寫作的資源寶藏,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很多作家都深人群眾生活之中,以搜集寫作的素材,捕捉寫作的靈感。因此寫作中要指導學生學會從多彩的學校生活、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尋找寫作素材,捕捉寫作的靈感。
2. “新聞網絡”的素材收集,平時布置摘抄任務,引導學生可通過紙質報紙新聞、手機新聞、網絡新聞進行搜集并積累。
3. 關于“課內教材”的素材整理,著眼于課堂教學中加以引導。在重視課本素材積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培養系統歸納的能力。
①如以“親情”為主題:《背影》《爸爸的花兒落了》《臺階》《我的母親》等。
②如以“自然山水”為主題:《春》《濟南的冬天》《紫藤蘿瀑布》等。
③如以“俗世奇人系列”為主題:《老王》《信客》《阿長與山海經》等。
④如以“童真童趣”為主題:《童趣》《端午的鴨蛋》《春酒》等。
⑤如以“人生感悟”為主題:《那樹》《背起行囊走四方》等。
⑥如以“名人素描系列”為主題:《音樂巨人貝多芬》《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鄧稼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等。
4. 在“課外閱讀”素材的搜集這方面,學生積極性濃厚,可以引導學生多閱讀名著、雜志、報刊,并能夠在圈點批注的基礎上多做讀書筆記,多練筆,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積累,學生通過交流,紛紛發出“天堂大致就是圖書館的模樣”的感慨,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拓寬了積累寫作素材的途徑。
(二)寫作教學中素材運用的有效策略
1. 對于收集的“生活體驗”類的素材的運用:關于“生活體驗”類的素材學生可以收集到很多,不過在組織與改造的過程中主次不分、詳略不當的情況偏多,這時老師就要及時地加以指導。例如有一位學生寫《我用雙眼看平凡》,寫的是在杭州看到的老爺爺與小孩的故事,占據三分之二篇幅,可是這只是生活中的其中之一,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引導學生要善于聯系平時生活中的“平凡”二三事,在字里行間感受到平凡里的美與感動。如江同學寫了一篇《與“善”同行》的文章,這篇文章的素材來自于生活,接地氣,典型地運用了從大到小的寫作思路。從廈門精神這個大方面進行入手,并結合了“好八連”的事跡,具體而具有針對性,然后作者詳細描寫從一個具體的社會中陌生人幫扶自己的經歷,深入寫了廈門市民的具體精神體現,之后再泛寫廈門精神的體現,再結合好八連精神,并引經據典寫出了廈門市民心底美好可貴的、善的精神,使主題得到升華,引起讀者共鳴。
2. 對于收集的“新聞網絡”素材的運用:由于有了對“新聞網絡”的素材收集的生活積累,例如有一回學生寫關于“交通安全”的文章,開頭是這樣的:
翔安隧道7車連撞!有輛轎車直接“騎”到另一輛轎車身上!
某某中學校門口,一人被直接碾壓過去,血肉模糊!
某某小學生因為橫穿馬路,被來往車輛撞斷雙腿!
再如江同學寫了一篇《城災人善促花開》的文章,這篇文章通過寫“莫蘭蒂”臺風侵襲廈門一事,作者的寫作靈感就來自于微信中的圖片,作者從災難中看出廈門人民團結的精神美,而這一精神美則通過具體的一個意象廈門市花“鳳凰花”來體現,這樣的體現使得情感更緊貼于生活,也更具“廈門美”。主題的深化,不僅從作者對于圖片的描述和對于救災人員無私的救災行動中讀出,亦可從最后作者決定于服務于社區這一舉動看出,情感自然流露,讓讀者在字里行間讀到了“在災難面前人性的偉大和美”。
推薦閱讀:《教育傳媒研究》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Media Studies(雙月刊)2016年創刊,中文,大16開,出版地:北京市,教育傳媒研究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