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目的/意義]TPACK框架沒有對知識的層次、知識的生成、轉化過程等進行描述,本文構建TCP教師知識系統模型將更加全面地描述教師TPACK結構。[方法/過程]在TPACK框架的基礎上增加知識域、知識層次和知識關聯度3個維度,構建立體的TCP教師知識系統模型,借鑒系統科學和知識學的原理進行思維演繹和推導,并用立體幾何的形式分析系統中變量的關系。[結果/結論]分析得出TPACK受TK、PK、CK的知識域、知識層次和知識關聯度的影響而變化,知識域、知識層次和知識關聯度的提高對整合TPACK起到促進作用,并提出4條促進教師TPACK整合的途徑。
關鍵詞: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教師知識模型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本刊以繁榮學術研究,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為已任,是學校與兄弟院校、工礦企業、科研單位交流的窗口。
1 TPACK理論框架的發展概述
“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CK)理論框架由P. Mishara和M. J. Koehler于2006年提出 [1],該理論揭示了信息時代的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知識以及怎樣的知識形式可以最有效地支持教學,這為教師知識框架中的知識成分作出了解釋,也提供了教師知識研究的思路。P. Mishara和M. J. Koehler認為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是支持教師教學活動的最有效的知識形式,發展TPCK應成為教師教育極為重要的目標。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看,TPACK框架是一個系統。技術知識(TK)、學科知識(CK)和教學知識(PK)構成了系統整體,它們兩兩交叉構成3個二聯交互知識:學科教學知識(PCK)、技術學科知識(TCK)、技術教學知識(TPK),以及一個三聯互動知識: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CK)。這3種知識類型不是簡單疊加,而是通過相互間的聯系和動態交互,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為便于拼讀記憶,全美教師教育學院協會將“TPCK”改為“TPACK”,更加強調其整體性[2]。
TPACK框架關注其中所有的知識要素,但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各種概念邊界模糊,各類知識的關系不清晰,知識間的作用及整合的機理不明確。C. Angeli和N. Valanides[3]在TPACK的基礎上,用信息傳播技術(ICT)代替技術(T),加入了學習者知識和學習情境知識,提出網絡化課目教育學知識(ICT-TPCK)框架。該模型關心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這種綜合的知識形式,并不關心由部分基本知識相結合形成的知識[4],而且融合了5種知識成分,使框架的構成更為復雜,要素之間的關系更難以分析。閆志明等[5]提出了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網絡模型(TCPNet),區分了知識成分及成分間的關系,將教師知識研究的關注點從局部轉向了整體,進一步豐富了TPACK理論框架的解釋力。劉喆[2]通過對路徑分析模型和結構方程模型的檢驗得出一維、二維整合知識和TPACK之間的關系:TPACK框架中的一維核心知識對二維交互知識有正向影響,但對TPCK不產生直接影響;二維交互知識對TPCK有正向影響,且影響最為顯著。
但是,當前的TPACK框架只能算是教師知識的一個頂層示意圖,它表示了教師知識的組成,闡述了知識的類型及二維關系,沒有對知識的層次作出描述,對TPACK發展的認知過程轉變也沒有說明。如果不對TK、PK、CK3種知識的融合機制做深入研究,寬泛而模糊地使用TPACK這一概念,將使TPACK的理論意義弱化,進而影響它對實踐的指導作用[6]。為解決以上問題,本研究將構建TCP教師知識系統模型,對TPACK內部各要素間的相互影響作用進行更細致的拆解,分析TK、PK、CK對PCK、TPK、TCK及TPCK的影響關系,試圖更加全面地描述教師TPACK結構;在TPACK框架的基礎上增加了知識域、知識層次和知識關聯度3個維度,使得教師知識系統中3種知識的相互關系和融合機制更加清晰。
2 知識的邏輯層次及創生機理
2.1 對知識的認識
知識是復合現象,具有多面性,因而TCP教師知識系統模型用三維圖代替TPACK原來的二維框架,使得知識的描述展現為立體層面。知識還具有邏輯層次,知識的創生和發展是由數據轉化為信息以及將信息轉化為知識的邏輯過程,是螺旋上升的統一體[7]。因此,在TCP教師知識系統模型中體現知識的邏輯層次變化,更進一步揭示事實原貌。
2.2 知識的邏輯層次
從認知的角度來看,知識的生成、轉化、傳播和利用等過程發生在若干個不同的層面上。下層是上層的基礎和素材,上層是下層的組合和升華,越往上層知識難度越高,內容越復雜。知識的邏輯層次是由數據—信息—知識—智慧構成了“認知連續統一體”,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形成一個復雜的遞歸體系。各層次之間具有遞進關系,但并非線性排列,而是互相重疊、交叉、多維藕合的。
知識學的理論對TPACK模型的啟示是:知識是在長時間內建立和積累起來的,不僅有量的積累,還有質的提升。因此,知識并不是平面的元素,而是具有邏輯層次的多維立體結構。
3 TPACK知識框架的系統特征
系統是物質普遍存在的形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兩個以上事物(或變量)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稱為系統。TPACK知識框架具備系統的特征,歸納為以下幾點:
3.1 整體性
系統是由兩個以上的要素組成的,但不是這些要素的胡亂堆砌,而是按照一定的結構組合。系統中的一個要素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的變化,同時任何要素的變化也依存于其它要素的變化。TPACK中的3個核心要素之間是動態交互、相互影響的關系。若這些要素中有任何一個發生改變,那么就由另兩個要素發生改變來進行“補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