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文章圍繞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層次、培養定位和高校教師的職業發展,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實效導向,以青年教師到企業一線掛職鍛煉為例探索出可復制的、操作性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途徑規劃方案。
【關鍵詞】 雙師型;應用型本科;教師隊伍建設;建設途徑
“育人大計,教師為本”。2019年1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明確提出: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要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
通過總結國內外研究現狀,發現符合我國國情的可操作的應用型本科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理論體系還沒有確立或很不完善。本論文試圖探討應用型本科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建設途徑。
一、“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現狀
從全國來看,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總體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青年教師剛從普通高等學校畢業就走上講臺,實踐經驗少,教學效果不理想,難以滿足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師的要求,建設一支理論功底扎實、技術應用本領高超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刻不容緩。
國外對“雙師型”教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建設、任職資格和培訓途徑上。Jeon對“雙師型”教師的角色、職責和能力等進行了研究,并提出建立教師能力的基本框架。他指出“雙師型”教師的能力包括支持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和教學指導能力等六大能力。Jang認為“雙師型”教師應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作為專業學科教師的資格證書,應用型本科高校應重視“雙師型”教師實踐教育的發展。
國內對“雙師型”教師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國外發達國家職業高校“雙師型”教師建設的先進經驗進行總結,為我國“雙師型”教師建設提供借鑒。二是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王維坤等學者指出,以學術評價為主,高校與企業人員流動不通暢、資格認定標準不明確等因素阻礙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途徑主要實施路徑
應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師到企業一線掛職鍛煉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下面以此為例分析“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主要實施路徑。
1.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和分析,帶著問題到企業一線、應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師主要來源地等相關單位進行調查研究。調研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服務企業的能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情況、社會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畢業生能力的評價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等,初步得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途徑。
青年教師到企業一線掛職鍛煉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途經,從應用型本科調研發現剛入職的青年教師缺乏系統的職前培訓、職前培訓時間短,特別是企業實踐時間嚴重不足。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雙師型”教師不到專業教師總數的50%,并且目前走出校門即進課堂的青年教師數量已經超過高校教師的60%。但調研發現青年教師入職后能去企業一線鍛煉的還很有限,主要原因是:學校師資緊張,即使有很好的機會也因為急需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教學部門不愿讓老師離開教學一線完全投身到企業一線鍛煉;個別青年教師對下企業鍛煉重要性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多數企業認為教師掛職鍛煉僅僅是走過場,以影響安全生產等為由不安排在技術含量高的關鍵“一線”崗位上,而是安排在“二、三線”崗位上,甚至認為掛職鍛煉的教師會給企業帶來負擔,影響其經濟效益。
2.找出某些方面與“雙師型”教師認定建設途徑的差距,結合“金課”打造,總結經驗,探索規律,建立可操作模式,基本完成應用型本科高校“雙師型”教師的建設途徑。
“金課”的基本特點是“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這些特點要求教師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課程內容能反映科學技術的前沿性和時代性,要有一定的難度。眾多高校在積極申報一流課程“雙萬計劃”,打造“金課”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實踐能力提出較高要求。掛職鍛煉成為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提高課程含金量的重要途徑,掛職鍛煉的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珍惜機會,發揮所長,利用高校優勢,積極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實現校、企、教師“三贏”。教學部門應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創造條件讓青年教師全身心投入到企業一線鍛煉中。學校對“雙師型”教師的政策支持是提高教師一線鍛煉積極性的重要保障,如山西某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績效工資上給“雙師型”教師增加0.3的系數。某學院規定,在教師實踐鍛煉期間每天給予生活補貼,并且晉升和崗位聘用時,實踐(掛職)期間的教學工作量按學校年均教學工作量測算。還有的高校規定在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方面,掛職鍛煉期間視同完成基本教學工作量。這些規定免除了教師到一線鍛煉的后顧之憂。還有學院規定,有掛職鍛煉經歷的教師,在評先、評優、職稱評定、外派學習等方面優先考慮。這些政策大大提高了教師到一線鍛煉的積極性。
山西能源學院克服目前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難題,“質”“量”齊抓,每年都有教師團隊到企業一線鍛煉,與企業合作完成相關實踐項目。與山西省能源龍頭企業聯合申報成功“高性能輸送帶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省科學技術廳)、“山西省光伏電池組件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山西省高效太陽能光電轉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科學技術廳)和“大型智能風力發電機組創新中心”(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教師下企業的同時,學校每年從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煤礦智能采掘、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煤層氣、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企業邀請企業家進入課堂、授課、研討、指導,進入實驗室現場演示操作、針對具體問題專項研討。通過企業一線鍛煉,青年教師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等方面更貼近實際,一線企業中接觸到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豐富了青年教師的知識,有了實實在在的一線案例使課堂更活了,離“金課”更近了,明顯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通過一線鍛煉從另一方面增強了青年教師的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更能有效地將課程思政融入到教學中。
推薦閱讀:電解鋁技術論文發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