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榜樣教育對青少年價值觀形成及道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學校歷來注重對榜樣的宣傳教育作用。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榜樣對自我成長有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認為學校樹立的榜樣人物于自己“遙不可及”。這說明榜樣的樹立往往基于學校的思考,而缺失了學生的“在場”?;陉P懷理論,學校榜樣教育應關注學生作為被關懷者的積極回應,傾聽學生的聲音,樹立多元化榜樣,進而推動課程化和活動化的榜樣轉化,改進學校榜樣教育。
關 鍵 詞:教育調查;榜樣教育;關懷理論
中學階段是學生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時期,需要榜樣的示范和引領。因此,榜樣教育歷來是我國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有效的榜樣教育可以激發青少年奮發向上的力量和成長動力,對其價值觀形成及道德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實踐中,大多數學校都比較注重榜樣人物的宣傳,或是在校園矗立科學家、文學家、教育家等人物塑像;或是將本??既朊5男S颜掌兔值葤煸跓糁?、墻壁上。但是,面對生活在高度信息化時代的“00后”學生,這些榜樣能走進他們的內心嗎?學校榜樣教育真的有效嗎?本著這些問題,我們對廣州市部分中學生進行了簡單的問卷調查,嘗試立足結果分析對學校榜樣教育作出改進。
一、榜樣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采用半開放性設計,使用問卷星發放問卷,以廣州大學附中、執信中學、廣雅中學、協和中學、知用中學等5所廣州市學校為樣本,回收有效問卷2022份。其中,初一學生556人,占比27.5%;初二學生368人,占比18.2%;高一學生397人,占比19.6%;高二學生701人,占比34.7%。男生1077人,占比53.3%;女生945人,占比46.7%。分析結果發現:
(一)近半學生沒有心中的榜樣
調查發現,91.9%的中學生認為榜樣對自己的成長有激勵作用。這可能與我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注重樹立榜樣,開展榜樣教育是分不開的。但是,當問及“你認為偶像和榜樣是一樣的嗎”,有15.1%的中學生認為“是一個概念”,18.7%的學生認為“不是一個概念,兩者沒聯系”,71.1%的學生認為“兩者不一樣,但有一定的聯系”。僅從數據看,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偶像”和“榜樣”是不一樣的。但是,當“請列出你崇拜的偶像”和“列出你心目中的榜樣”時,有48%的學生列出的偶像和榜樣一模一樣,還有52%的學生寫“無”。
這說明,當前中學生將偶像和榜樣混為一談。偶像和榜樣都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格符號,在青少年成長中都以“重要他人”角色出現,并對青少年成長有引領作用。兩者區別在于,偶像更多顯現時尚性,帶有感性消費因素,并非都是“優質”、適合做榜樣;而榜樣則是一定時期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更多顯現道德因子。偶像的作用更多指向個體的影響,而榜樣更多指向社會教化,更具普遍性。此外,從調查看,超過半數的中學生心目中沒有學習的榜樣,缺乏社會主流文化的認識和引領,這容易導致其缺乏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在一定程度說明當前中學生的信仰缺失。
(二)“榜樣期待”呈現多元化
問卷顯示,絕大多數學生認可學校樹立的榜樣人物,如萬世師表孔子、科學家竺可楨,及錢學森等。但在問及對學校將考入名校的校友作為榜樣的態度時,15.7%的同學表示不認可,其理由是“遙不可及”“離我太遠”“只有羨慕”等。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清華、北大這些頂尖名校的確望塵莫及。這可能與學校宣傳此類榜樣人物的價值導向和方法有關。在問及“你認為學校的榜樣人物應當是”哪一領域時,學生呈現出多元回答,選項“世界杰出科學家”“中國杰出科學家”“道德榜樣”“英雄人物”“時代楷模”“優秀校友”“同輩中表現優秀者”“學校里默默無聞奉獻者,如保安、廚工、保潔等”,占比均在45%-60%之間。這顯然與當前社會的多元化、信息的多樣化、社會民主的發展等均有關系,我國許多學校都注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新時代的中學生思維更開闊,也更有主見,對榜樣有自己的判定標準。
(三)榜樣取向積極向上
調查還發現,當前中學生崇拜的榜樣人物受時代影響較大,尤其偏重于科學家。在2022份問卷中,968人列出了自己的榜樣,占比47.9%(此題為開放性題目,由學生自行列舉)。得票比較集中的榜樣人物有12位,分別是:鐘南山、袁隆平、毛澤東、雷鋒、錢學森、習近平、鄧稼先、馬云、周恩來、魯迅、愛因斯坦、霍金。
當代青少年生長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他們深切體會到科技改變世界,科技改變生活。同時,受此次疫情影響,以鐘南山院士為代表的醫學界人士獲得了學生的普遍認可和尊重,這體現了當前中學生健康向上的價值取向。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中學生關注國家發展,關心國家大事,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習近平也是當前中學生崇拜的偶像。此外,一些同學(占比1.7%)也將易烊千璽等偶像勵志人物作為榜樣。
綜上分析,榜樣和榜樣教育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當前中學生接受信息量大,具有一定的自主判斷和選擇能力,他們相信科學,熱愛國家,表現出青少年應有的朝氣和情懷。同時,52%的中學生“沒有榜樣”,需要引起學校對榜樣教育的反思。
二、榜樣教育改進
學生為何“丟失”了榜樣?學校樹立的榜樣為何“不靈”?我們認為問題的焦點在于,學校榜樣教育忽視對學生主體的觀照。這導致榜樣教育停留于外在灌輸,而非學生內生動力的激發。對此,諾丁斯的關懷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
內爾·諾丁斯是美國著名的關懷倫理學家、教育哲學家。她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培養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別人愛的人。”[1]諾丁斯提出的教育關懷理論重視學生的內在需要,以及教師對學生內在需要的正確回應。在諾丁斯看來,關心應該是一種關系,個體作為一個關系性的存在,必須通過關心與他人建立起聯系,即關心型關系。關注個體的內在需要,以“關懷”為核心組織教學活動,才能“使兒童的道德、認知和情感等得到提高,最終成為一個綜合發展的人”。
推薦閱讀:學校教育研究是正規期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