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關鍵詞:民族團結教育;民族教育;知識圖譜
一、引言
我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一家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2014年9月,習近平同志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習近平同志還強調,“民族地區抓團結、抓發展,都離不開教育這個基礎性工作”〔1〕。我國多民族的現狀決定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民族團結工作是有必要的,這對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對實現祖國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我國民族團結教育事業學術成果不斷涌現,碩果累累,從已有研究成果看,學者大多采用定性研究為主,并利用內容分析法對民族教育團結進行研究。但目前采用CiteSpace可視化知識圖譜和CNKI計量可視化分析方法并不常見,從整體發展的視角分析民族團結教育的研究成果較少。為此,本研究旨在研究民族教育團結的趨勢演變,探究其發展狀況。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為CNKI數據庫,高級檢索,文獻分類目錄為“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I輯”“社會科學II輯”,設定主題為“民族團結教育”,為了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和顯示關鍵研究成果,期刊來源類別選擇“核心期刊”和“CSSCI”。剔除目錄、期刊選題方向、剪影、掠影和新聞無效文獻后,共得350篇有效文獻,文獻獲取日期為2020年3月1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和CNKI計量可視化進行分析。CiteSpace5.3版本中樣本文獻設置“Time slicing”為1992至2020,“Year per slice”為1,Top為50。CKNI中對所得結果進行計量可視化分析即可。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文獻發表時間及數量分析
根據CNKI計量可視化分析(圖1)可知,最先開始民族教育團結相關主體的研究始于1992年,周金林提及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幾點做法,并指出“現行中學歷史教材不少地方涉及到我國境內的民族和民族關系。正確處理好這部分教材,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團結的教育”〔2〕。從圖1可知,以民族團結教育為主題的顯著轉折點出現了兩次,2010年和2019年。2010年的轉折點一個很大原因是2008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民委辦公廳頒發了《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進一步明確了開展和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主要內容等。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最具現實意義的指導性文件〔3〕。另外一個原因是2010年7月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規定了“在各級各類學校廣泛開展民族團結教育”。2019年則是因為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學術界積極響應并取得諸多成果。
(二)高頻被引文獻分析
高頻次被引文獻是研究者大多認可并引用其代表觀點的文獻,是對特定主題相關研究進展具有代表性并有突出貢獻的文獻。在主題為民族團結教育的文獻中,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文獻分別為王鑒和安富海(被引頻次70)、王鑒(被引頻次54)、楊麗萍(被引頻次52)、常永才與John W. Berry(被引頻次51)、蒙運芳(被引頻次51)、奔廈澤米和吳宇(被引頻次46)、劉勛昌(被引頻次38)、邵曉霞和傅敏(被引頻次36)、西林(被引頻次36)、邵曉霞(被引頻次34)。王鑒(2010)認為,“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不僅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還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更不能中斷”〔4〕。常永才與John W·Berry(2010)認為民族團結教育研究中要重視涵化心理學成果,促進雙文化認同與整合〔5〕。楊麗萍(2011)從國家和政府層面的認識和理解上認為,開展民族文化教育,保護各民族文化多樣性發展,也是促進民族團結的有效途徑〔6〕。蒙運芳(2010)提出思維創新是搞好高校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前提和基礎,要從以下五方面入手,民族團結教育的對象性、民族團結教育的方向性、民族團結教育的新模式、民族團結教育的新方式、民族團結教育的前瞻性〔7〕。奔廈·澤米和吳宇(2011)提出新時期高校開展和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途徑及方法,包括課堂教育、活動教育、實踐教育等〔8〕。劉勛昌(2010)認為“民族地區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內容應是民族知識教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教育、國家民族政策教育、國家民族法律法規教育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教育”〔9〕。邵曉霞和傅敏(2011)根據文化身份類型學理論進行設計負有時代使命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10〕。邵曉霞(2011)在分析了我國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經歷了自在、自為階段后,其順應了時代需求,擔負起全球多元一體背景下促進未來公民的國家認同意識之使命〔11〕。西林(2009)論述了在社會化過程中實現民族團結教育的三大主要路徑:家庭、大眾傳播媒介與學校教育〔12〕。此外,高被引文獻主要集中在2010年和2011年,總體研究涉及民族教育團結的民族文化教育、文化認同等方面,也探討了民族團結教育的對象、模式、方向、途徑、方法、課程等,對后來者進一步的相關研究起到了引領、指導作用,在民族團結教育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三)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共現指的是兩個或多個關鍵詞同時出現在一篇文獻中,其次數可以判定關鍵詞之間的親屬關系。通過民族團結教育為主題搜到的文獻,借助CiteSpace生成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如圖2。圖中節點數代表關鍵詞個數,節點之間的連線代表關鍵詞之間的共現關系。節點越大,代表關鍵詞出現的頻率越大,十字架越大。
由圖2可知,民族團結教育、民族團結、民族教育的十字架最大,說明以上的關鍵詞出現的頻率最大,亦表明所抽取文獻中以上關鍵詞為內容的文章最多。民族團結教育高頻關鍵詞表(表2)也進一步說明并佐證了以上觀點。頻數最高的“民族團結教育”“民族團結”與“民族教育”與圖2中三個最大的十字架保持一致。
(四)關鍵詞聚類分析
借助CiteSpace生成的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由此可知,民族團結教育研究聚焦于四個主題:民族團結教育、民族教育政策、民族關系和民族。文章將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分析。
1.民族團結教育
民族團結教育有利于維護我國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是發展和諧民族關系的長遠大計。在教育陣地開展民族教育團結教育是貫徹我國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歐陽常青(2019)認為我們需把握民族團結教育將文化性、綜合性和常態性融為一體的屬性。基于此,民族團結教育不僅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各環節與課外實踐活動中,也存在于校外的其他補充資源中。圍繞教師、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資源的教育活動也形成了學校構建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路徑〔13〕。徐蓮(2018)認為民族團結教育需從政治角度考量,而實現路徑則需依靠文化力量。通過加強民族團結文化知識講述、建構民族團結的校園文化氛圍、以文化形式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和以現代文化豐富民族團結教育內涵等路徑,充分發揮文化作用來推動學生的團結民族思想進步〔14〕。陳云(2017)認為在我國中東部地區推進民族團結教育意義重大,但是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因此,建議各級各類學校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尋求突破:“一是充分利用階段型教育體系,分級逐步深化民族團結教育;二是促進學生主體間互動接觸,夯實民族團結的情感基礎”〔15〕。對民族團結教育已有相關研究分析可知,大多研究側重在理論研究方面,實證研究偏少。
推薦閱讀:小學勞動教育論文題目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