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現階段,隨著我國的新課改進程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多。高中地理作為高中課程體系中的必修課之一,也開始對地理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眾所周知,高中地理的內容大致上可以視為初中地理知識的延伸和擴展,通過初中階段的地理知識學習,學生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基礎,對地理與生活的關系也具備了相當的認知。但是很顯然,繼續沿用初中地理的教學模式是難以適應高中階段的課程需求的,高中地理教師需要根據高中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課程設計才能令課堂保持高效。基于此,本文對如何通過強化教學設計加強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希望本文觀點能為當下的高中地理課堂設計提供一定的幫助和借鑒。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設計;高效課堂;改進措施
一、對當前國內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現狀分析
1.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客觀的說,雖然當前我國高中地理環節也加入了一定的實驗環節,但是這個過程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由教師單獨演示,學生親自動手的機會較少,參與度顯然是不夠高的。雖然在形式上,高中的地理實驗甚至加入了計算機模擬實驗的方式,表面上教學模式確實有所提升,但關鍵在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大多數時候都只是在扮演一個觀察者的角色,而不是參與者。教師選擇這樣做的理由也不難理解,首先由教師進行演示可以確保清晰明朗的實驗結果,整個過程也不會占用過多的時間。但不足就在于由于不是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很難獲得切實的參與感,難以體會到實驗成功的樂趣與成就感。長期來看這并不是一種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盡管我們不能單憑實驗者是誰就斷定教師沒有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但顯然在這一點上教師還是應該進行改進的。高中地理教師應該針對類似問題重新進行合理的課程設計。
2.教學觀念與素質教育思想存在偏差
仍然以高中地理課堂的實驗教學舉例,即便現在大多數觀點都表明實驗教學乃是地理課堂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環節,但仍有部分教師僅僅將實驗課當作理論課的補充,并沒有真實體悟到實驗課重要性以及認識到開展實驗課與素質教育間的緊密關系。甚至部分教師還有嚴重的思想偏差,認為凡是能用語言解釋清楚的課堂內容就沒必要在實驗上浪費時間,因為考試內容中與實驗相關的考題比例少的可憐。這嚴重地違背了素質教育思想,在錯誤思想籠罩下的地理課堂是難以給學生提供長遠的幫助的,某種程度上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有必要對課堂內容進行重構,通過強化教學設計的方法來重塑一個良好的地理課堂。
二、強化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改進意見
1.設計貼合生活實際的地理課堂
眾所周知,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利用所學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一旦學生們認為學到的東西不能在生活中用起來,那么就很容易喪失學習的動力,即便在某一時期十分奮進,可恐怕也難以長期維持。因此高中地理教師需要通過強化教學設計,令課堂中傳授的知識貼近生活,幫助學生學以致用來激發他們的興趣,賦予他們持久學習的動力。并且在新課改要求中也對地理學科提出了相關的要求,即學生不能將知識的掌握停留在理論上,還應該掌握利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這對高中地理教師的個人素養顯然是具有一定要求的。所以為了切實達成這一目標,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教師首先要對教材中涵蓋的知識進行深度的剖析,善于找到書本知識與生活的關聯點,讓冰冷的文字變得生動貼合實際。舉例來說,在學習《水循環》的章節時,教師就可以用雨水和雪花來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聯想。只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就可以通過動畫展示,模擬出下雨、下雪的真實場景,甚至技術水平高的教師,還能借助專業軟件將雨雪參與的水循環地完整過程展示在學生面前。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展開水蒸氣實驗,讓學生們親自動手將水滴氣化,并且觀察蒸汽遇冷液化又變成水的過程。如此一來,通過這樣優秀的課程設計,學生們將能更好地掌握水循環的相關知識,也明晰了水循環現象與自身生活乃是十分貼近的,對水循環的地理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悟。
2.善于借助教具輔助課堂教學
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除去文字概念,最為常見的就應該是地圖和表格。尤其是地圖這一教具,對地理教學的重要性可以說是難以替代的。所以高中地理教師一定要善用地圖,善用教具,將教具的使用融入到教學設計中去,幫助學生對地理知識獲得更深刻的理解。以《氣壓帶和風帶》這堂課為例,課程目標乃是讓學生理解三圈環流的原理以及大氣環流的概念。此時若是不借助地圖類的教具,僅憑借單純的語言講解,學生就很容易產生蒼白無力的感覺,更由于無法直觀地看到各個地帶的差異,也會增加學生對大氣環流現象的理解難度。這時,教師就有必要將地圖教具的使用納入教學設計,在課堂中加入地圖演示甚至三維動畫演示的環節,讓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六個風帶和七個氣壓帶的具體情況,對它們的分布規律產生初步的認知,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大氣環流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又是為什么產生的。如此一來,地理課堂的教學不再顯得單薄,學生們的地理知識學習也變得更加高效。
3.將師生評價機制融入教學設計中
所謂的師生評價機制,其重點在于讓學生和老師客觀地為對方作出評價。這一環節應放在課堂末尾,比如在即將下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于本節課堂的合理性、課堂活躍程度以及教學目標實現程度進行打分,而教師也可以對學生在這節課里表現出的學習積極性、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在于增進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理解,讓學生和老師可以清晰地認識到本節課程中的亮點和不足。其對教師來說的好處是非常直觀的,通過對學生的評價進行統計,教師可以更加迅速地分析出本節課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根源到底出自哪里,再根據問題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這樣一來,教師將能獲得持續進步,長此以往,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設計必然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符合學生的心理預期,從而在融入課堂時更為高效,也更容易吸收教師想要傳輸的知識。師生之間因為恰當的教學設計得以融洽相處,這樣的教學注定是和諧且富有效率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改下的高中地理課堂絕不能繼續沿用傳統填鴨式教育,教師應該摒棄過去一味進行灌輸的教育思想,而要采用先進高效的教學設計,在教學中加強對教具的使用,將學生視為課堂主體,再通過持續的搜集反饋并進行改進,從而得出最為恰當合理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尚瑩.新課程改革下中學地理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探討[J].山西青年,2017(16).
[2]戚峰.新課改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初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