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中國職業教育致力于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新疆職業教育正邁向高質量發展,積極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針對職業院校產教融合面臨的問題,新疆伊犁州堅持強化頂層設計、強化試點先行、強化企業參與、強化對接交融、強化隊伍建設、強化人才培養的基本策略,在實踐中形成以實習合作、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共建實訓基地、產學研合作、合辦大賽、職教集團為主要特色的產教融合典型模式。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策略;模式
一、當前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問題分析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根本特征與本質屬性[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積極推行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進一步促進產教融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求“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
當前,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主干支柱產業對接程度不高、產教融合不足、校企合作不強已成為制約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提升的瓶頸問題,必須切實加以解決[2]。
一是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不夠高。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標,其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源自于經營目標。當前企業在人才市場交易中處于買方市場,許多企業認為即使不付出任何人才培養成本也能招到人,甚至認為參與校企合作不僅增加企業生產成本,而且影響企業的生產效率,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培養出來的學徒還可能跳槽。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目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程度不夠深,校企合作局限在以下方面:學生進入企業見習與實習、校企合作辦“冠名班”、企業向學校提供獎學金和捐贈教學設備、教師進企業鍛煉、企業為學校提供兼職教師等。在專業設置、課程開發、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制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聯合技術研發等深層次合作方面欠缺。
二是職業院校自身實踐環節薄弱和關鍵服務能力不夠強。職業院校對校企合作重視程度不一、合作程度不均衡、內生動力不足。一些職業院校不愿意主動對接企業的需求,為了應付考核、項目驗收需要而被動開展校企合作,甚至僅僅把合作內容停留在簽訂合作協議上,忽略了具體操作舉措及實施過程的監督推進,對于教師進入相關企業實踐的激勵措施落實也不到位。學校專業設置與當地產業發展的吻合度不高,培養目標內容與產業崗位、企業工種需求契合度較低,育人質量不高,致使學校自身缺乏讓企業參與合作的吸引力[3]。
三是缺乏政策法規的有力支持和明確規定。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校企合作相關方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認識不到位,甚至將校企合作僅看作教育內部問題,沒有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營造良好的法律法規及政策環境。政府有關部門不清楚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中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如何做得更好,各部門沒有有效分工,難以形成合力。同時,激勵政策和經費保障不到位。一方面,政府已有的少數稅費減免政策有諸多附加條件,手續繁瑣,難以真正吸引企業方積極主動參與。另一方面,現有的績效工資管理制度使教師不能在產教融合中取得合理報酬,影響了教師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法律法規保障和促進產教融合。
二、新疆伊犁州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基本策略
當前對于產教融合的策略研究,國內學者王丹中指出,“推進產教融合的策略有:發揮政府調控和協調作用,形成關系形態多元的產教聯合體;創新和完善產教融合管理機制,保障產教融合的順利進行;依托科技園、產業園等園區,推進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同步轉型;建立多元化的產教融合模式,實現人才培養集約化集團式”[4]。祝成林等認為“產教融合背景下,要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制定策略,即完善組織管理與制度體系、探索‘政—企—行—校’多元合作辦學模式、聯合企業共建‘三層次—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等措施促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5]。杜俊文認為“提升產教融合的路徑包括:從外部環境層面優化產教融合相關的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經濟和法律環境;從策略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完善組織結構,建立科學的決策體系,理順經費保障機制及其與產業對話機制;從制度層面構建產教融合的相關法律法規;從機制層面推進產教融合模式向縱深發展”[6]。吳東照等提出,“在科教資源低豐度地區建設高等教育園區,應采取在密集嵌入科教資源基礎上推進產教融合、在政府主導下逐步強化市場主體作用以及在產教協同基礎上逐步拓展產城融合的建設策略”[7]。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作為全國唯一的既轄地區又轄縣市的副省級自治州,人口和面積均占新疆五分之一左右,2020年州直進出口貿易總值居全疆第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全疆第一,區外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完成率、增長貢獻率均居全疆第一,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居全疆前列,具有很強的研究代表性。伊犁州現有本科高校1所、職業院校13所,其中州直屬高職院校2所,中職院校1所,縣市中等職業學校10所,其中國家級改革發展示范中職校2所、自治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1所、自治區優質高等職業學校1所。伊犁州職業院校堅持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開展多樣化的校企一體辦學實踐,共同組建基地、共同培育師資、共同實施教學、共同開展研發、共同進行評價,實現校企雙元深度融合。
(一)強化頂層設計,試點先行,打造示范引領
產教融合在解決產業發展需求側與教育供給側不匹配問題上發揮關鍵作用,有利于實現“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的“四鏈貫通”。伊犁州充分發揮政府領頭規劃作用、企業主體作用和社會組織作用,根據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需要,制定《自治州職業院校優化整合工作實施方案》,明確職業學校發展定位,優化專業布局。如把伊犁職業技術學院打造成綜合性職業技術學院,專業設置優化為農牧、汽車、紡織服裝、旅游、能源、機電、化工、信息等;把伊犁絲路職業學院打造為具有龍頭性集中高等職業教育于一體的職業技術學校,專業設置優化為機械、電子、紡織服裝、能源、信息、建筑、化工、旅游、幼教、藝術等。縣市中等職業學校緊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鼓勵職業院校在專業分工框架下,開發設置新興專業、特色專業,實行錯位發展、專業化發展,避免專業設置重復和資源浪費。啟動實施專業建設工程,推進建設一批州級品牌特色專業。
推薦閱讀:企業職業教育責任的戰略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