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正確了解有關留守兒童的新教學管理模式及意義,目前有關留守兒童的新應用發展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學應用及改革呢?文章從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分析和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等各個方面做了相應的介紹。
摘要: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因留守兒童存在而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越來越突出和嚴重,我們必須盡快著手解決。筆者通過對橫縣留守兒童現狀的分析,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提出一些對策,旨在給當地政府、學校和教師提供參考,使其以后更好地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學論文,論文案例
一、我縣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分析
(一)缺乏家庭教育,學習成績不佳
留守兒童大部分自控能力差,對自己不能嚴格要求。同時,監護人多數因文化素質較低或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輔導孩子學習,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據教師們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兒童在完成家庭作業方面有明顯差別。非留守兒童的作業完成得比較及時、認真,而留守兒童的作業經常拖欠,甚至還會出現抄襲、不寫的情況。此外,經過抽樣調查我縣29所中學的輟學率及學習成績顯示,留守兒童輟學率約為5%,在學留守兒童46%成績較差,42%成績中等偏下,僅有12%成績較好以上。
文章選自:《高教探索》,《高教探索》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讀者對象為高教研究與管理人員、有關部門的黨政干部及高校師生。
(二)缺乏家庭關愛,性格發育不健康
留守兒童正處在生理發育、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但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及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這些變化。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缺少家庭的溫暖、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導致許多留守兒童的心理不能健康發展。據我們對全縣36 735名留守兒童調查發現,有24.6%的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頑皮任性,有些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內向孤僻、自卑多疑、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三)缺乏有力的監管,不良行為多
監護人往往只管留守兒童的吃住問題,忽視其他方面的監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兒童抵制不住社會上的誘惑,出現了厭學、逃課、迷戀網吧、玩游戲等現象,有些甚至與社會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逐漸染上賭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等惡習。
(四)安全意識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多數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判斷能力較低,不能對人身安全方面的隱患和危險因素作出準確的判斷,對諸如交通意外、溺水等突發性災難的應變自救能力差。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政府要認真重視,加大投入,有的放矢抓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當地黨委和政府要把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抓,除了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還要重視依法維護未成年人的權益,凈化社會環境,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大對公共娛樂場所的管理、整治(如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別讓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影響到留守兒童。
一是有關部門要加大對社會閑散人員的管理、教育和監督,嚴打、抓管各個幫派,共同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積極和健康向上的良好環境,讓留守兒童共享同一片藍天。
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創辦寄宿制學校,建立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教育部門要引導學校堅持樹立“教學相長,和諧共進,全力創辦寄宿制學校”的辦學思想,以“留守快樂,寄宿溫馨”為目標,把留守兒童都集中在學校住宿。同時,應給學校配備專門的生活教師,尤其是配備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師,使學校能針對留守兒童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定期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工作。例如,針對留守兒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組織學校開展“確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確立一條激勵、奮進的人生格言,練就一項受益終生的生存技能,培養一種愉悅身心的業余愛好,參與一次提升素養的實踐活動”的社會活動;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情感問題,開設留守兒童活動室,開通熱線電話,讓缺少親情的留守兒童有機會通過電話與父母傾心交流。另外,還要建立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實行“學校主管、家長學校搭橋,社會參與、家庭配合”的管理體制,為留守兒童提供系統、全面的服務。教育部門要幫助學校通過梳理留守兒童的情況,制訂行之有效的計劃。例如,除了讓學校利用校會、班會、???、班刊,與監護人、班主任簽訂責任書,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進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的開展之外,在具體的班級活動中,還要讓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也聯動起來,深入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摸清留守兒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學會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這樣留守兒童才能得到幫助,讓自己也堅強起來,學會做學習和生活的主人。
(二)學校教育應主動承擔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
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極其重要,強化學校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
一是加強多方合作,齊抓共管,建立社會監護體系。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全社會都應該關注的大事,學校應積極爭取和動員社會各方參與,不斷強化留守兒童教育監護體系,努力構建覆蓋到邊、監護到底的社會監護網絡。
二是搭建平臺,構筑校園關愛網絡。對于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學校除了傳授知識外,還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例如,發揮學校、班級大集體的資源優勢,以爭當文明學生活動為載體,組織非留守兒童與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開展“一幫一”結對子活動,讓他們成為學習上、生活上的知心朋友,營造濃厚的關愛氛圍。學校還可動員班主任成為留守兒童的“代理爸媽”,對重點留守兒童實行結對子幫扶,全程跟蹤教育,通過為他們洗衣服、拉家常、改作業、解難題、聊生活等,讓他們感受家的親情和溫暖。另外,各校還可根據本校條件建立教師關愛留守兒童的機制,動員教職工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中。例如,在學校內選拔優秀的青年教師幫扶留守兒童,并明確幫扶的內容(主要是義務參與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和學習跟蹤,義務承擔留守兒童突發性事件的輔助性處理,義務參與學校組織的關愛留守兒童的相關活動)。
三是建立檔案,強化留守兒童自我管理能力。每年新學期開始,學校應要求班主任對留守兒童登記造冊,將其家庭情況、學習情況、紀律情況以及其他表現記入檔案,明確留守兒童的問題根源,以便“對癥下藥”,解決問題。學校要加強對留守兒童潛力生的管理、教育和轉化。首先是明確對象,對癥下藥。哪一個是留守兒童潛力生?存在哪些問題?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教師要深入調查了解,建立潛力生檔案,并組織教師進行對口幫教,對潛力生進行心理疏導,為潛力生消除障礙。其次,對問題嚴重、屢教不改的留守兒童,建立定期匯報制度,要求其按規定時間到學校政教處匯報每天的學習情況和存在問題,督促其改正缺點的時間。最后,學校還可通過多表揚、多鼓勵的辦法,挖掘留守兒童的優點或創造機會讓他們做出成績,促進留守兒童培養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他們的行為習慣有所改變,在心理素質、安全意識、自控能力和學習成績方面也能有一定的提高。
(三)應多方協助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所以留守兒童的父母必須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與學校、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使留守兒童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由于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社會各方也要配合留守兒童家庭抓好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營造留守兒童安全上學的良好環境。針對留守兒童可能會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學校要與轄區公安機關、社區、村委會、家庭等聯動,給留守兒童創造一個安全的上學環境。如學??赏ㄟ^家長會向家長傳達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讓家長重視安全教育問題,通過國旗下的講話、校園廣播、板報、演講、安全演練等手段,加強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其次,明確監護人承擔保護學生安全上學的重要職責。另外,學校教師、公安人員、社區人員、村委會人員還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擔起與監護人溝通的責任,讓監護人重視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此外,學校還可以利用每學期開一次家長會的時機讓家長代表作打工感言,使學生理解父母的辛勞,或讓留守兒童一周打一次電話給父母,或召開留守兒童主題班會等,以此讓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務工是為了生活,為了家庭,為了兒女,從而使留守兒童理解父母、遵守紀律、好好學習,感恩父母,報效社會。學校還可以組織開展親子活動,如要求留守兒童的父母每周給孩子打一個電話,每月給孩子寫一封信,每季度與孩子的班主任聯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看望自己的孩子等,讓留守兒童得到愛的澆灌。
二是加強引導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留守兒童的父母應在滿足孩子物質條件的前提下,關注他們的成長與發展。我們建議家長在外出務工前,首先要慎重考慮合適理想的委托監護人。其次是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各方面加以關心,如多打電話給委托監護人、孩子及教師,詢問孩子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切實關心孩子的行為養成和學習情況。
三是創新工作方式,強化家庭教育指導。學校應利用各種社會力量,堅持辦好家長學校,通過家長學校來延伸學校教育。如應盡可能把家長學校辦到每個自然村,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家長進行指導:首先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實行送教上門,讓他們在家中就能接受如何教育孩子的教育指導。其次,利用節假日或春節與清明節家長回家的時機,舉辦留守兒童家長培訓班,介紹留守兒童在校基本情況,向家長講解家庭教育的方法。再次,學校或社區定期與外出打工的家長聯系溝通,指導他們正確開展家庭教育,建議他們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傾聽子女的心聲,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肯定孩子的學習成績,使留守兒童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總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社會問題,并不是某個人或單個部門的事情。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地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營造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只有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應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使留守兒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