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子女教育消費在中國居民消費中占很大比例,特別是二三線城市和農村,教育消費是否理性化,直接影響到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當前我國家庭子女教育消費領域存在不理性消費,此文以自身身邊教育消費觀現象為例,折射當代社會的子女教育消費觀隱憂。
關鍵詞:重慶;子女教育;消費觀;隱憂
《消費者報道》同時通過設立消費檢測基金,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動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的成熟和完善。
“你家孩子上的什么培訓班?”已經成為家長之間的流行用語,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門口都可以看見我們家長的辛勤身影。我家孩子6歲,報了舞蹈和主持人培訓,今年馬上上小學了,計劃再加一個幼小銜接班,這種情況,在孩子所上的幼兒園里,比比皆是。他們班總共30個孩子,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至少兩個及以上培訓課。上次孩子去學跳舞時,聽到兩個媽媽在聊孩子學英語,一年就是9000多,再加上美術,鋼琴,估計一年培訓費都要接近2萬元。錢花了,和同齡孩子的相處時間也少了。畢竟我認為,孩子的很多品質包括謙遜,分享,交流等實際上更多地應該在生活中和小朋友們自由玩耍時磨合形成,和小朋友交流時間的減少,塑造了更多的“家庭小皇帝”。所以,我們家長樹立恰當的子女消費觀對孩子未來的健康成長是關系巨大的。
根據上述我身邊出現的教育消費現象,我在反思,是什么造就了這樣如此攀比得理所當然的子女教育消費觀呢?
一、 分析家庭子女教育消費擴大的原因
(一)主觀因素
1. 傳統教育消費觀
關于教育消費的心理,本就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自古以來,人們就重視教育,“因材施教”深化了教育的針對性與教育策略的重要性。重視教育的文化觀念根深蒂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接受教育的觀念及行為。使得家長們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
2. 培訓機構心理戰
“拉生就是打仗,要善用孫子兵法”,培訓班如此多,為什么選這個不選那個,有很多原因,有時是朋友介紹,“酒香不怕巷子深”,老師好,價格合理,這是一種機構的策略:老帶新;二是大打招牌:多報多減政策,科目報得越多,孩子抱團人數越多,折扣越大,利用家長貪圖小便宜的心理,讓孩子加入更多的科目。絕大部分家長,并沒有顧及子女的興趣、愛好,理性的選擇是否有必要報,或者報什么類型的興趣班,而是非常盲從、隨大流、趕時髦,所以重慶培訓機構到處都是,家長們在子女教育消費上非常不理性。
(二)客觀因素
1. 社會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由社會需要來決定人才類型,這使得教育在當代社會尤為重要,個人的能力已經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能力好,有本領的人在當今社會中更加如魚得水,這都讓眾多的中國家長們看到了教育是孩子成材很重要的途徑,所以從小開始,孩子就輾轉于各種輔導班,用家長的話說:我總能找到孩子的興趣,現在辛苦點,長大才不后悔。
2. 市場因素
目前為止,培訓班市場在中國還不夠規范,國家雖出臺了不少整頓制度,但巨額利潤仍讓很多的培訓機構在重慶如雨后春筍一樣增長。孩子參加課外培訓班,分兩種。一種是興趣班,針對興趣而學,但家長覺得孩子應該對各科都感興趣,都去學一學,才知道天賦在哪,所以報的類型種類繁多,五花八門。某些教育機構為了盈利,利用家長的迷茫心理,夸大宣傳,制造出種種消費陷阱。第二種是針對文化課的補課班。家長工作忙,照顧不了孩子;對孩子有高期待,希望獲得更高的考試分數,都會選擇補文化課。在重慶,名校在教師資源,教學配置上的優勢,都讓教育商家用名校做招牌,抓住名校效應,使得報校外培訓班成了一股風潮,教育消費過于盲目,扭曲。
知道了現象,分析了原因,我們還要想一想辦法,給出一些合理建議,以幫助家長們更加理性化地去規劃教育消費。
1. 擺正自己的心態,真正地去觀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盲目跟風。
作為家長的我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個都理解。但是大量超負荷的培訓,不但拖垮了自己的孩子,也讓孩子找不到未來適合自己的路,產生從生理到心理的厭煩感。作為家長的我們就是伯樂,要讓孩子這匹千里馬在他喜歡的領域馳騁,孩子喜歡畫畫,給他報個繪畫班,孩子喜歡游泳,當然可以報個游泳班,但不要盲從,要考慮孩子的年齡適度地去選擇,讓孩子既能學到本領,鍛煉其能力,又能真正讓他感到童年的快樂。
2. 是國家考試模式進一步改革,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我國現行的考試制度還是以應試為主,這容易給社會帶來片面的考試信號,讓社會和家長認為只有最后的成績能決定孩子能否進入著名高校學習,但是,我們要相信,我們國家在教育上的投入會越來越大,對教育會越來越關心,這是民生問題,所以未來的考試改革勢在必行,讓中小學的孩子們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快樂成長的同時能具備適應和建設新中國的能力。
3. 國家加大職業學校的發展,讓更多地孩子擁有生存的技能技巧。
人們讀書的最終目的除了自我素養的提高,很大程度都是來自未來職業的選擇發展。讀好書就是為了好就業,但是重點大學只有那幾所,想要讀書的孩子卻很多,孩子長大不是每個都能進入名校就讀,但即使不讀名校,他出來后也有很多職業可以從事。當今社會,有很多新型職業,國家在未來也會加大和規范職業學校,讓這些學校的孩子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并在企事業單位同樣發光發熱,我想,如果解決了就業問題,就像車間智能控制技術操作需要的是專業藍領人員,而不見得就一定是211,985的高校生,根據興趣決定未來方向,把大學高校和職業學校都辦好,讓家長和孩子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我想,在教育消費觀上,家長們一定會更理性。
總之,要想理性地去投入教育經費,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應該形成合力,特別是家長朋友們一定要從自己孩子出發,多關注孩子的感受,不盲從,不跟風,擁有正確的子女教育消費觀,你和你的孩子,一定都會快樂。
參考文獻:
[1]李曼.我國家庭子女教育消費增加的社會學分析.商界論談,2013(26):394.
[2]梁前德,傅家榮.中國居民教育消費基本問題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4,2(3):41-46.
[3]靳希斌.教育經濟學[M].4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寧會平.對家庭子女教育消費理性化的反思.科技資訊,2012(28).
作者:李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