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貧困問題是影響我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大問題,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扶貧努力,貧困主體從絕對貧困變成了相對貧困,但是貧困問題依然嚴峻,為了實現2020年全面小康的目標,加快脫貧攻堅刻不容緩。本文章對我國貧困問題的原因和類別進行了分析,對于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最后對貧困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我國貧困;脫貧攻堅;研究對策
一、貧困的界定
貧窮是一個多維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概念。貧困的現象十分復雜,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成分和不同的特點。
(1)貧困的界定在政策上具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是可以區分貧窮和非貧窮者,它可以作為決定社會救助對象的依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會成員對于貧窮的態度及其政府介入程度。
(2)在諸多貧窮概念當中仍以絕對貧窮、相對貧窮與主觀貧窮三種劃分最具有意義。絕對貧窮強調的是經濟生活需求的基本費用,相對貧窮的概念強調的是整體財富或收入的相對位置,主觀貧窮的概念則是著重在對于貧窮的主觀認知,有一定的不準確性。
二、我國貧困種類與基本特征
(1)失業原因。勞動者在就業競爭中失敗導致失業,意味著喪失了收入來源,失業者及其家庭可能因此陷入長期的生活困境。隨著國有經濟的調整,中國處于失業和下崗的高峰時期,多發于中國城鎮,失業是我國城市貧困家庭面臨的主要問題,會引發偏差行為。
(2)歷史原因。福布斯曾經計算過中國在中世紀世界經濟總量中的份額,大約達到經濟總量的30%。也就是當時(1830年之前)世界財富的30%在中國,這樣的財富可以與現在國際財富中美國的地位相媲美。而貧窮的是中國的近現代,國家總體處于相對貧窮,抗戰時期全國經濟除了個別地區整體停止發展或者負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由于人口眾多﹑決策失誤、生產效率長期低下和禁錮人們思想觀念的戶籍制度,造成了大多數農村居民長期處于赤貧狀態而不能自拔,城鎮居民亦因長期以來只領取低工資而處于低水平生活狀態。這種不利的歷史原因不僅影響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經濟水平與人民生活質量,而且對中國的現代化事業與融入國際化浪潮造成了不利影響。
(3)經濟發展不平衡原因。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征,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向來呈梯形狀,改革開放以來因國家施行的是重點發展東部地區的經濟政策,使得東、中、西部三個經濟區域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迅速擴大,發展不平衡。
(4)家庭與個人原因。一方面,從家庭結構看來,單親家庭,有殘疾人、重癥患者、無養老金保障或者無法定贍養人的老年人家庭,往往經濟負擔較重,難以實現脫貧,容易陷入貧困且不易幫扶;另一方面,孤寡老人和孤兒,殘疾人,重癥患者,受教育程度較低者,或無依無靠、無工作、收入極低,就算領取補助資金也仍然低于當地最低生活標準,同時也會引起貧困心理造成長期的消極態度不去就業謀生。
(5)自然原因。根據“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確定的529個國家重點扶貧縣名單,可以發現幾乎都是山區、荒漠區、高原等自然環境較差甚至惡劣的地區,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傳統的農業生產發展不了,畜牧業也不能大規模發展實現商業化,位置偏遠、交通不發達導致的不可以和較為發達地區進行經濟交流與文化交流,商業思想不濃厚,長期處于落后情況。地震、泥石流、只要發生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就會對當地經濟造成致命打擊。且當地文化教育落后,自主實現脫貧幾乎不可能,需要國家與社會的幫助,引進適合當地的生產技術與專業人才。
(6)特別原因。消極的思想觀念與不公平和非正義地區極易引發貧困與相關問題。
三、中國反貧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中國反貧困問題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還是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有:
(1)領導目標不明確,沒有遠見性,盲目的進行措施,非但沒有起到扶貧效果反而浪費了資源,得不償失。
(2)找不到自己的優勢基礎,跟風扶貧,隨大流,形成不了自己的生產特色,不能長期實施。
(3)墨守成規,不從事新產業不接受新思想,從狹隘的個人主義出發,產業單一。
(4)市場概念薄弱,一味的依靠國家扶持,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的發展。
(5)缺乏技術,在不具備技術支持的前提下進行創新是錯誤的,一個地區要是沒有技術支持或者技術程度較低都會制約當地的發展。
(6)技術開發程度不高,不能進行產品深加工或者不能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制造,難以實現產業轉型。
(7)貧困戶依賴政府補貼,不去工作,生產積極性嚴重下滑,造成不良影響。
四、貧困問題解決建議
(1)是要求領導以堅定的信念,提出明確的目標,并親自搖旗吶喊,對提出的目標要看到十年后的總體的改變‘質量’,一定要避免絕對化,重要的是指出方向和達到目的的方法
(2)重視自己的傳統基礎優勢,不要因為是成熟技術就輕而易舉的下決定,相反要從整體角度出發去重新認識其重要性。
(3)大膽進入新的領域,只要條件具備,就應打入本地區從未接觸過的領域,而發展新的領域那種熱火朝天的干勁反過來又可以影響本地區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該地區的脫貧工作積極性。
(4)增強市場觀念,不能一味的依靠國家扶持,以東北早年經濟發展為例,重工業領域的企業,生產主導的色彩一直很濃重,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現在雖然慢慢轉向了市場主導型,但是經濟發展一直沒有進入經濟高速發展地區行列,但是通過這種革命意識,使東北企業思想變為‘前輪驅動型’,并產生充滿活力的效果。
(5)具有深度與廣度的技術力量。無論是讓已經成熟的領域重新煥發活力還是打入新的領域,如果不具備創新的基礎技術,就無法向前邁進。可以說作為長期發展資源的技術力量是發揮當地產業活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6)加強技術開發。由上一條可知技術在生產發展中的重要性。在產業結構急劇變化的時代,作為競爭成敗的關鍵,技術的開發顯得尤為重要。
(7)針對貧困戶采取支援措施,將授人魚改為授之以漁。將以往的資金,物資補貼轉變為技術培訓和教育補貼,爭取做到貧困戶人人有活干。
參考文獻
[1]關鍵.中國貧困問題研究綜述.湖南省社會科學院.2002.(1).
[2]許飛瓊.中國扶貧問題研究[J].經濟評論.2000.(1).
推薦閱讀:脫貧攻堅論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