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新文科建設是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文社科領域應對科技革命和國際競爭挑戰的戰略性選擇。北京工商大學在新文科建設中根據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的三個“不均衡”問題,探索形成了以“四個正確認識”①為切入點,以“五類課程”為支撐、以“三大機制”為保障,價值導向鮮明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關鍵詞:新文科;“四個正確認識”;立德樹人;創新實踐能力
新文科建設的基本遵循
時代背景是學科建設的土壤。“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1]。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同志對高等教育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2]的新使命,也對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3]的新要求。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文科建設指明了方向。
因此,與美國希拉姆學院2017年提出來的“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文理交叉”的新文科理念不同,我國新文科建設要更加突出中國特色,強化價值引領。既要面向科技革命強調學科交叉融合,更要扎根中國大地,立足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面對改革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培養未來發展需要的時代新人。
經濟類專業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也應以習近平同志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作為基本遵循,通過教育理念、育人機制、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的創新,通過學科專業知識與中國產業發展及經濟社會的緊密融合,用中國理論、中國范式、中國標準、中國自信為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培養擁護黨的領導、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新型財經類人才,從而踐行高等教育“四個服務”的初心使命。
當前經濟類專業建設存在的三個“不均衡”
與習近平同志對于高等教育的戰略要求相比,與國家現代化進程對于經濟類專業人才的現實需求相比,當前國內高校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三個“不均衡”問題。
一是思想素養與專業能力培養的“不均衡”。教育理念上普遍對“立德樹人”比較重視,但實踐中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具體措施不足,特別是在專業教學層面,如何將立德樹人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全方位,將教師的育人責任轉化為課堂內外的自覺行動,將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與思想素養提升實現自然融合,相關成果還顯單薄。
二是國際視野與本土思維培育的“不均衡”。教學內容“國際化”步伐較快,但與中國產業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不足。學生國際交流學習機會增多,一些高校甚至直接搬用國外的專業課程、教材和理論。同時,近年來教師隊伍中“海歸”比例大幅上升,他們熟悉西方語言文化,熱衷于追隨所謂的“主流”經濟學理論,但缺少本土實踐閱歷,缺少對中國國情及改革發展的深度了解,因而在教學內容上缺乏對中國現實問題的關注,鮮少運用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對中國發展道路進行解析闡釋,難以對學生進行本土化思維訓練。
三是理論教育與創新實踐教育的“不均衡”。專業培養方式依然以傳統的理論知識灌輸為主,但面對新經濟、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對學生的綜合創新實踐能力培育不足。由于現代主流經濟學在研究范式上傾向于通過抽象的數理建模和計量實證來分析復雜的社會問題,經濟類專業近年來文理交叉融合趨向顯著,但教學方法和理念創新不足,缺少將專業知識與產業發展緊密關聯的創新性實踐類課程,缺乏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體系化培養和訓練。
上述三個“不均衡”問題帶來的后果是:一些高校經濟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價值導向不明確,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構建在西方經濟理論和價值觀之上,文化底蘊不深厚,難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難以養成“家國天下、經世濟民”的情懷擔當。作為應用型學科,核心素質不能適應社會實際需求,專業素養不能“頂天立地”,缺乏創新解決中國復雜現實問題的能力。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針對上述問題,北京工商大學(以下簡稱學校)經濟類專業在新文科建設中,重在找差距、糾偏向、補短板,對照新時代新要求,以強化“四為”為目標,以引導學生樹立“四個正確認識”為切入點,突出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通過調整培養目標、優化培養方案、創新課程組織形式和落實制度保障等改革舉措,強化研究性課程、開放式課程、實驗實踐課程、“中國特色”課程以及第二課堂“五類課程”,實現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與思政育人“五位一體、五育協同”,形成價值導向鮮明的新時代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調整培養目標:強化價值導向
培養目標體現專業的價值導向。學校將思想政治素質放在培養目標的首位,要求學生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職業道德,在掌握現代經濟學的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的同時,兼備結合國際經驗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創新實踐能力。這一價值導向,體現了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方向,就是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有用人才。
2.明確培養著力點:“四個正確認識”
“四個正確認識”是習近平同志對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所擘畫的指路明燈,也是新時代背景下經濟類專業新文科建設的最佳切入點:通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類專業課程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使學生更加注重從中國改革發展實踐中挖掘學習素材,提煉學術觀點,進行學理研究,提升專業能力。通過構建多方協同的育人機制,拓展多樣化教學空間與專業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培育學生躬身實踐的務實作風,提升開拓創新的意識能力,涵養經世濟民的家國情懷。
推薦閱讀:出口貿易論文發表哪里能評經濟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