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目的:探討經陰道子宮切除術的可行性及臨床應用價值。方法:改良經陰道子宮切除手術步驟,對18 例有子宮切除手術適應癥者行經陰道子宮切除術,取同期經腹切除子宮18例作對比分析。結果:陰式組較腹式組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稍多( P < 0. 05),而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鎮痛例數、術后住院日陰式組少于腹式組( P < 0. 01);
關鍵詞:子宮,經陰道子宮切除術
術后病人滿意度陰式組明顯高于腹式組( P < 0. 01);兩者術后性生活滿意度無差別。結論: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具有術后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日縮短,病人滿意度高等優點,是一種安全、手術效果好、副反應少的手術方式。
我們采用經過改良的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簡化了手術步驟,取得良好效果,現將其方法和臨床療效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將36例因子宮良性病變行全子宮切除的患者分為兩組: 陰式全宮切除18例,年齡35~56歲,平均43歲; 其中子宮肌瘤12例, 子宮腺肌瘤4例,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2例。常規腹式全子宮切除18例, 為對照組, 年齡32~ 52歲, 平均45歲; 其中子宮肌瘤10例,子宮腺肌瘤5例,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3 例。兩組患者均有一胎以上生育史, 兩組子宮均<12周, 活動度好, 除術前常規婦檢外, 所有患者均作宮頸細胞學涂片檢查, 對于不規則陰道流血者,分段診刮排除子宮惡性病變。
1.2 手術方法
1.2.1 陰式全子宮切除手術操作:病人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導尿、暴露宮頸。在膀胱溝下與后穹窿與宮頸交界處中間粘膜下注射立止血1u加生理鹽水混合液20ml。于膀胱宮頸溝下方約3mm處環繞宮頸切開宮頸與陰道交界粘膜,深3~4mm達宮頸粘膜,電刀鈍銳性分離膀胱宮頸間隙及宮頸直腸間隙,達前后腹膜反折,打開前后腹膜靠宮頸一次性鉗夾骶主韌帶,切斷后縫扎近端的斷端,宮頸側不縫。此時再次觸摸子宮,了解子宮大小,活動度,肌瘤位置等,視具體情況再進一步處理。子宮大難牽出者,可用宮頸紺紺夾宮頸兩側,自宮頸始將子宮對半切,如見瘤體影響子宮下降隨時將肌瘤挖除,同時結合行子宮分碎術,去核術等,可望有效縮小子宮體積后牽出。子宮不大者,則以食指觸摸附件拉出,直視下斷兩側卵巢固有韌帶。如附件有病變,則斷卵巢懸韌帶,亦可切下子宮后再處理附近件;各殘端線尾保留,但避免牽拉,檢查無出血后剪斷線尾,將腹膜與陰道粘膜一層連續交鎖縫合,陰道塞紗團壓迫止血。
1.2.2 經腹橫切口全子宮切除術:按傳統經腹全子宮切除步驟操作[1]。
1.3 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X2 檢驗。
2 結果
2.1 陰式全宮組16 例單純子宮全切除, 1例單側附件, 1例雙側附件切除。腹式全宮組15例單純子宮全切除, 2例單側附件, 1例雙側附件切除。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需鎮痛、肛門排氣時間、住院天數、手術滿意度、性生活滿意度等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情況比較(略)
2.2 隨訪結果:術后3個月隨訪, 兩組均無下腹墜痛, 性生活滿意, 陰檢及盆腔檢查, 陰式全宮組陰道殘端愈合好, 無息肉, 盆腔無炎性包塊及血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