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盡管目前有諸多研究表明股內側斜肌對髕股關節不穩的顯著作用,但也有學者對髕骨不穩、髕股關節疼痛癥和股內側斜肌之間的關聯性持懷疑態度。Powers等在尸體解剖中發現,髕股關節疼痛癥與無癥狀膝關節對比,股內側斜肌的肌肉體積和纖維束方向無明顯差異;同時通過肌電圖,發現股內側肌肌肉激活時間和強度在髕股關節疼痛癥患者和健康人間無明顯區別。2013年,Pattyn等用肌肉功能MRI新技術檢測髕股關節疼痛癥患者是否在穩定髕骨動態平衡的過程中存在股四頭肌激活障礙,通過在T2圖像上勾畫肌肉輪廓,測定肌肉休息時T2值和T2轉化時間(即運動時T2值減去休息時T2值),結果發現兩種參數值在患者和健康人中無統計學差異,說明股四頭肌激活模式無差異。
關鍵詞:影像學,超聲檢查,護理
目前對于髕骨不穩疾病中股內側斜肌的影像學研究資料尚不完善,傳統肌電圖研究對于股內側斜肌的作用還存在爭議,肌肉功能學研究尚在初步階段,股內側斜肌在髕股關節不穩中的作用仍需進一步驗證。綜上所述,應用影像學方法尤其MR觀察肌肉纖維束的形態學、功能學及生理學狀態,并用特定的測量值反映肌肉的作用已經具有初步的實踐可行性。但由于MR掃描時間較長,后處理工作較繁瑣,并且現有的關于功能學的報道均在探索中,有關年齡、性別、身高、體質量及生理運動對肌肉的影響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應用于臨床工作還不夠成熟。但功能影像學技術在肌肉病生理中的應用具有廣闊的探索空間,能否優于其他臨床檢測手段監測肌肉的潛在功能狀態是現階段科學研究的方向。
股四頭肌由股直肌、股中間肌、股外側肌及股內側肌組成,作為一個整體提供伸膝裝置的動力,其肌腱附著于髕骨整個近端面及髕骨內、外側緣。股四頭肌合力向后牽拉髕骨,使之與滑車凹準確地相互關節。早期尸體解剖發現,股內側肌遠側部分與近側部分是不同的兩塊肌肉,可分為股內側長頭肌和股內側斜肌。股內側斜肌起自股骨及收肌結節內側遠端,附著于髕骨內側支持帶及髕骨內上緣,其附著力線與股骨直立長軸夾角約50°~55°。由于更加水平走形的解剖特點,股內側斜肌被認為是對抗股外側肌作用力的主要動力性髕骨穩定裝置。股內側斜肌的功能異常可降低髕骨內側的約束力,是造成髕骨反復外側脫位的病理基礎之一。Senavongse等經體外研究發現,當屈膝20°至完全伸膝位時,股內側斜肌的主要功能是抵抗股四頭肌外側肌肉群的拉力;若完全松解股內側斜肌,將會導致各角度屈膝時的髕骨外側不穩,髕骨的穩定性可降低30%;尤其在屈膝20°時,髕骨將最不穩定。
醫學論壇推薦:《中國應急救援》旨在通過報道國內外有關重大公共突發事件及應急救援的重要消息和動態,刊載公共安全及應急救援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究文章,推廣應急救援的技術成果和經驗;普及公共安全知識和應急救援知識,以增強全社會的公共安全和防災意識,為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協調發展服務
超聲檢查實時、無創、便捷,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輔助診斷肌肉疾病和評估肌肉功能。周光泉等通過提取二維超聲圖像中的結構參數去反映肌肉功能狀態的變化,如肌纖維附著水平、纖維束角度及肌肉體積等。Jan等利用超聲對比髕股關節疼痛癥和健康人髕股關節,結果表明,髕股關節疼痛癥患者的股內側斜肌附著水平、纖維束角度及肌肉體積均明顯小于健康人,因此認為重建股內側斜肌的功能對治療髕股關節疼痛癥患者非常重要。
CT軸位掃描可很好地顯示骨質結構,尤其是膝關節輕度屈曲狀態下的軸位非常有利于評價髕骨不穩,因為此時為髕骨最不穩定的狀態。Lin等利用CT在膝關節屈曲0°、15°、30°時觀察髕股關節疼痛癥患者股內側斜肌測量值與髕骨排列紊亂之間的相關性,認為當股內側肌收縮(即測量值變小)、膝關節屈曲角度為15°時,髕骨移位危險性會增加,尤其當患者存在髕骨外側傾斜角和外移度過大時,此種相關性更明顯。
2011年,Pattyn等利用MRI測量髕股關節疼痛癥患者的股內側斜肌解剖橫斷面積,選取髕骨水平及大腿中部水平兩個層面分別勾畫股內側肌輪廓;結果顯示病變組股內側斜肌橫斷面面積明顯小于正常組,因此認為病變組一般表現為股內側斜肌的萎縮,而萎縮是導致髕股關節疼痛的一個誘導因素。2014年,Balcarek等利用MRI研究股內側斜肌在初次髕骨脫位及復發性髕骨脫位的形態學變化,研究者以髕骨上緣水平為基線,選取其上下各一層面勾畫股內側斜肌的面積,取其平均值;在矢狀面上測量股骨長軸與股內側斜肌正中切面的纖維束角度;結果顯示,股內側斜肌橫斷面積及肌肉纖維成角在正常人、初次髕骨脫位及復發性髕骨脫位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有逐漸變小的趨勢。提示股內側斜肌萎縮在髕股關節不穩的病理生理活動中起重要作用。
MRI除可宏觀顯示肌肉的形態并定量測量肌肉體積及解剖橫斷面積,也可從肌構筑的角度觀察肌肉內部的功能變化。骨骼肌結構的定量描述被稱為肌構筑單位,可反映肌肉功能狀態。肌構筑是對每一條骨骼肌在力量、速度、運動幅度等方面做出的定量化測定,描述變量包括羽狀角(θ)、肌纖維長及生理橫斷面積。羽狀角是指肌纖維束與肌腱膜形成的夾角,肌纖維長是指沿纖維束方向每連續兩個點之間的距離之和,生理橫斷面積為肌肉體積×cosθ/肌纖維長,與解剖橫斷面積為完全不同的概念。生理橫斷面積決定肌力產生的大小,生理橫斷面積越大,肌收縮力越強。2009年,Kan等選擇4名健康人及4例慢性髕骨外側脫位的患者,分別測量其股內側斜肌及股外側斜肌的解剖橫斷面積、生理橫斷面積及羽狀角;結果顯示,髕骨脫位患者的股外側斜肌與股內側斜肌解剖橫斷面積比值大于健康人的比值,提示脫位患者的股內側斜肌相對萎縮或神經運動性的減弱;而股內側斜肌羽狀角及股外側斜肌與股內側斜肌生理橫斷面積比值在健康人和髕骨外側脫位患者中無明顯差異,但脫位患者的合力矢量方向比正常人更朝向外側,是由于患者較大的θ角所致,并認為不論是利用解剖橫斷面積還是生理橫斷面積預測生物力學矢量,其在健康人和髕骨不穩患者中均存在差異。
近年來,DTI已經成為一個在體評估肌肉纖維結構且可視化的非侵入性三維成像方法。利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反映局部組織的各向異性,如FA、ADC及3個擴散張量特征值(λ1、λ2、λ3)。其中FA可較好地反映肌肉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而纖維示蹤更為直觀地顯示肌纖維走向。2004年,Galban等在利用DTI研究小腿腓腸肌纖維束走形過程中,通過測量比較,認為生理橫斷面積與λ3、FA有很大的相關性,尤其與λ3呈線性正相關,認為λ1、λ2、λ3分別代表沿著肌纖維長軸方向的擴散率、肌內膜平面肌束間方向的擴散率及沿肌纖維橫斷面方向的擴散率。λ3主要取決于肌纖維的半徑,因此可能與生理橫斷面積相關;Galban等認為DTI可通過肌纖維的擴散性能尤其λ3的差異區分人體肌肉的不同功能。2007年,Budzik等采用1.5TMRI纖維示蹤測量5名健康志愿者整個大腿各肌肉的平均微結構參數,選取b值為400s/mm2,32個示蹤方向;結果顯示正常人大腿肌肉的FA范圍約0.27~0.38,ADC范圍約(0.76~0.96)×10-3mm2/s,其中股內側肌FA為0.27±0.08,ADC為(0.87±0.21)×10-3mm2/s。因此認為這種新技術較常規序列可提供更多的量化信息。人類骨骼肌從組織細胞學角度主要分為1型肌纖維和2型肌纖維,前者主要通過有氧代謝維持肌肉長久忍耐力,后者主要通過無氧代謝為肌肉提供最大機械功率,兩者在肌纖維直徑和細胞內顯微結構構成均不同。2型肌纖維可為肌肉提供更大的機械功率,有更大的纖維束半徑和更少的線粒體密度。2013年Scheel等利用DTI研究11名健康人的小腿比目魚肌,認為肌肉力量大小與DTI參數值間相關性可通過肌纖維直徑和內部1型、2型肌纖維的不同來解釋;該研究選用1.5TMRI,b值為600s/mm2,12個示蹤方向進行測值;結果表明FA與最大肌肉力量呈負相關,間接說明FA越小,2型肌纖維分布范圍越大。DTI有望成為一種定量骨骼肌纖維類型分布的非侵入性評估工具,不僅能監測運動員的體能訓練,還能對肌肉疾病進行診斷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