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腦血管疾病是威脅老年人生命的三大疾患(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之一。本組病例在發病后經檢查發現有高血壓者占93.4%;而發病前已知有高血壓病史者的低于 60%;有40%的病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患有高血壓,這是最危險的。高血壓腦出血病情的輕重取決于出血的量和出血的部位,并且與腦小血管的病理改變、血壓急劇增高的程度以及病人全身狀況有關;治療方法取決于出血量、血腫的占位效應和病人的全身情況。本文旨在探討屬于內科治療范圍內的中西藥聯用手段。
關鍵詞:腦血管,高血壓,治療措施,高血壓治療制度論文
中藥常使用活血化瘀藥,因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促進血腫的吸收。現代中藥研究證明丹參注射液具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血液粘滯度,改善微循環,促進腦內血腫吸收和減輕腦水腫的作用。可抑制缺血區的脂質氧化反應,提高超氧化物歧化物的水平,從而清除氧的自由基,對腦水腫的防治有重要意義。而苦碟子具有活血止痛、清熱祛瘀,增加纖維蛋白溶解酶活性,抑制血栓形成作用。
高血壓腦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系由腦內動脈、靜脈或毛細血管破裂引起腦實質內的一種自發性腦血管病,具有高血壓特性,又稱高血壓性腦出血。一種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致死率的疾病,危害人類健康嚴重的疾病。我院自2007年開始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中西藥聯合治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確診為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121例,男74例,女47例;年齡52~76歲,平均64歲.其中殼核(外囊)區出血者66例,腦葉皮層下白質內出血者18例,丘腦部出血者13例,中橋腦出血者12例,小腦半球出血者11例,延髓部出血者1例。合并冠心病42例,糖尿病25例,高血脂癥38例。
1.2診斷標準
參照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出現劇烈頭痛,并且多伴有躁動、嗜睡或昏迷。血腫對側出現偏癱、瞳孔的變化,早期兩側瞳孔縮小,血腫擴大腦水腫加重,遂出現顱內壓增高,引起血腫側瞳孔散大等腦疝危象。
1.3治療方法
1.3.1基礎降壓治療 甘露醇250ml每6 小時1 次快速靜脈滴注;必要時呋塞米20mg靜脈注射,每6 小時l 次兩藥使用間隔3 小時,l 周后逐漸減量。顱內壓急劇增高者可用25%硫酸鎂10ml深部肌注。等病情穩定后用鈣離子拮抗劑尼莫地平10mg + 5 %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15-20ug)每日l 次,2 周為1 療程;合并使用胞磷膽堿500mg十10%GS500ml ,靜脈滴注。根據病情可加用0.2MPa氧下高壓氧治療。1.3.2中藥注射液治療 在上述基礎上聯用苦碟子注射液30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一日1次; 14天為一療程。使用3個療程。
丹參注射液30ml加曲克蘆丁0.4加入5%葡萄糖250ml,每日一次,2周1療程,使用3個療程 1.3.3止血劑的使用 一般不使用止血劑,除非合并消化道出血。對于服用阿司匹林、飲酒因此患者可短期使用止血劑。1.3.4并發癥的預防性處理 預防性應用質子泵抑制劑及西咪替丁可減少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對于急性期的癲癇發作要靜脈注射地西泮或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
1.4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1],并均經頭部CT或MRI掃描證實。顯效:頭痛、嗜睡或昏迷,半身不遂等癥狀有明顯改善;有效頭痛、嗜睡或昏迷,半身不遂等癥狀有所改善,但仍對患者生活學習有影響;無效:頭痛、嗜睡或昏迷,半身不遂等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對患者生活、學習造成嚴重影響。兩組連續觀察6周。
2 結果
6周后基本痊愈(神志清楚,肢癱基本恢復)65例,部分恢復52例,死亡4例。不良反應 5例出現口干,頭暈心慌,遂在治療方案改為單用一種中藥注射液。
聯用中藥使用時首先區分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腦卒中,要在辨病的基礎上進行辯證論治。對于腦出血,急性期和恢復期不宜使用活血化瘀注射劑,而應選用具清熱開竅作用的醒腦靜或清開靈注射液,后遺癥期可適當選用具有養血活血的中藥注射劑,如血塞通;中西藥聯用能很好的解決高血壓腦出血的血腫對腦組織造成的壓迫,清除血腫、降低病灶區或顱內壓力、減少神經細胞死亡、將神經功能殘疾降至最低限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