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現在社會的不斷發展,有些不法分子也在猖狂的活動,對于現在頻頻出事的學生,應該如何來加強自身的安全權益呢,尤其是現在高校女大學生應該如何保護好呢?本文選自:《法律適用》,《法律適用》(月刊)創刊于1986年,由國家法官學院主辦。是應用法學理論研究刊物。立足于我國司法實踐,重點案件審中的新型、疑難、特殊法律問題進行研究,展示法官學術研究成果。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摘要:堅持開展以安全教育為主題的班會和討論活動。開展類似于“抵制傳銷,享受青春”“拒乘黑車,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防狼術演練”等為主題的安全教育活動。同時,還可以跟消防部門或者其他分管安全的部門聯系,對大學生開展主題安全演練活動,教會女大學生諸如火災的防治、逃生、地震逃生或者野外逃生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女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女大學生的警惕性,教會她們防狼、防騙、防上當,自尊自愛更自強。
關鍵詞:安全意識,論文發表,范例參考
一、女大學生自身安全意識現狀
(1)女大學生心理特點的特殊性
一方面,女大學生受傳統民族文化束縛,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受到現代教育的各種沖突,又非常希望自己能自強自立。與此同時,女大學生還有著同情弱者,善良,膽小,柔弱等特點。調查研究顯示,女大學生中64.2%存在著輕度焦慮;34.2%有著較低的成就期望值;13.5%的女大學生存在社會適應和人際交往障礙;43.5%的女大學生有著情感問題。除此以外,高校女大學生還處于青春期,身心發展不平衡,使得她們角色定位也不明確。
(2)女大學生生活環境的復雜性
以前,高校女大學生處在相對單純的校園環境里。但是高校規模擴大后,學生種類和人數日益增多,校園的社會關系也變得復雜,可以這么說,現在的大學就是個“小社會”。與此同時,隨著社會實踐教育推進,高校女大學生接觸的社會面越來越大,不安全因素也越來越多。就校內來說,有宿舍安全(傳銷、用電用火),網絡安全(網絡騙局、網戀),心理安全(人際交往、情感問題),兩性安全(婚前性行為、無防護性行為);就校外而言,有兼職安全(家教、發傳單、傳銷),駕校學習安全(與教練與社會人士的接觸),外出會友(搶劫、性侵),聚餐聚會(黑車、不明場所)等等。
(3)女大學生安全教育缺失
我們的基礎教育,注重知識文化教育,缺乏系統的安全教育。讀大學前,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幾乎沒有接觸過比較系統的安全教育,對于相關制度體系不甚了解。大學入學也只是接受了淺顯的安全知識教育,安全意識層次普遍較低,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法律意識也淡薄。高校對于生活、生命和人格教育這一塊是嚴重缺失的。部分大學生認為安全問題跟自己沒有什么關系。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媒體上看到各種安全案件,總覺得與己無關,不關注不重視不分析,對于人身財產安全,防火、交通、衛生等方面的安全毫無理念。調查顯示,有32.3%的女學生在寢室隨意放置貴重物品,認為“天下無賊”;有22.1%的女大學生接受過寢室推銷;有43.2%的女大學生曾經使用或者正在偷偷使用違規電器;73.2%的女大學生曾經丟過錢包或者手機;16.5%的女大學生認識所謂的“社會人士”并以此為傲;13.0%的女大學生曾經獨自在晚上取錢;35.6%的女大學生曾經坐過“黑車”;25.6%的女大學生曾跟自己的男朋友或其他同學好友夜不歸宿;23.4%女大學生參加過無正規組織的野外旅行、探險或者背包游。
二、女大學生安全意識影響因素
(1)社會安全體系不健全
高校女大學生上當受騙、失聯出事,確實存在很多社會因素。比如,互聯網消息傳播的多樣性與快捷性,可能使得女大學生攀比拜金?;A設施不健全,偏僻路段沒有路燈,存在安全死角。交通不是很方便,隨著科技的發展,諸如“滴滴打車”之類軟件出現,快捷方便的同時管理機制亟待健全。“黑車”的防治,主要還是在源頭。不規范的娛樂場所、旅館比比兼是,如何辨別?駕校也是五花八門,誰來保證安全?傳銷組織的猖獗,屢禁不止,女大學生如何運用法律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學校家庭教育缺失
研究顯示,多數的女大學生都很相信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女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徑就是學校教育。那么如果學校缺乏系統安全的教育,女大學生將很難培養出自身的安全意識。當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父母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父母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們的孩子一定的安全教育,比如從小教育孩子不跟陌生人搭訕;出門結伴并跟家里保持聯系;非法的交通工具不坐等等。
(3)個人安全意識薄弱
鑒于女大學生自身的身心特點,她們比較單純,容易相信陌生人,對外界抱有美好幻想。即便知道一些事件發生,也不愿意相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女大學生感性認知度比較高,理性警覺度較低,不容易對危險有所防范。同時,女大學生力氣小反抗能力小,這也是犯罪分子比較喜歡對其下手的原因之一。最后,某些女大學生不潔身自好,喜歡穿著比較暴露的衣服以彰顯個性,去一些不適合的娛樂場所,結識一些不良人士,也為其埋下了安全隱患。
三、女大學生安全意識教育的意義
(1)有助于社會秩序安定
對高校女大學生加強法律知識教育、安全知識教育,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女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同時,因為女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讓不法分子不能有機可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會降低犯罪成功率,讓犯罪分子不敢、不能對女大學生下手,有助于社會秩序的安定。
(2)有利于高校環境和諧
隨著女大學生人數的增加,在很多高校的占比越來越大,加強開展女大學生法律知識教育、安全意識教育,十分有利于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高校的教育機制。加強安全教育,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概率。注重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生理衛生知識,對其戀愛、就業等問題進行疏導,防患于未然,還大學生一個充滿朝氣、積極向上的和諧求學環境。
(3)對自身有實踐意義
女大學生相對于男大學生而言,本來就存在與社會接觸面過窄,社會經驗不足等情況。提高女大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加強其安全意識教育、法律知識教育,就能更好地為女大學生走出校園開展社會實踐保駕護航。就女大學生而言,能夠在上大學期間多接觸社會,多進行社會實踐,就不至于在畢業或者踏上工作崗位后無所適從,增加其就業信心。
四、加強安全意識教育對策
(1)建立健全安全體系
國家應該重視屢屢發生的女大學生安全案件,著重清理女大學生的兼職環境,為其提供正規的、專門的實踐機構。另外還應該規范駕校培訓,嚴格駕校教練選拔,把人品考核作為其中的一項,加強其職業道德的教育。對女大學生搶劫、性侵等案件應引起重視,嚴肅處理。加大對黑車,以及淫穢娛樂場所的整治和打擊力度。同時,也應該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該裝路燈的地段要裝路燈,該設置監視器的場所要設置監視器,少留安全死角。改善交通問題,針對學校,特別是地處郊區的大學,開設專門的交通工具和路線,保證學生歸校安全。
就學校而言,要把安全問題貫穿于管理教育的全過程。宿舍安全方面,要讓后勤處和保衛處協作治理雙管齊下加強制度建設,在教育監督學生的同時,防止外來人員侵入。加強防治傳銷、推銷等進入校園,影響大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秩序。網絡安全方面,學校要加強管理,要教育學生不得登錄一些非法的網頁,杜絕學生沉迷網絡,讓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寢室,走向操場”,多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心理安全方面,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女大學生心理咨詢辦公室,安排專業教師幫助弱勢的女大學生處理人際交往、兩性關系及就業中遇到的問題。對于有相關問題的女大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輔導,爭取為女大學生及時排憂,不讓其求助無門。
(2)加強安全意識教育
國家可以普及全民安全教育,包括人身財產安全、生產安全等,提高國民的安全意識。同時,父母應當從小對自己的子女進行安全教育,讓其養成安全防范意識。不要過多干預子女的日常生活,培養其獨立精神,過多地保護只會讓其更容易上當受騙,畢竟父母不能當一輩子的保護傘,要讓其具備自我防護能力。而高校應當長期地、系統地深入開展女大學生自我保護教育活動,將女大學生安全意識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著重提高女大學生的安全意識。編寫專門的教材,對女大學生進行法律基礎教育,道德倫理教育以及性教育。定期開展相關講座,還可以請專門的老師教給女大學生一些自我保護的防身術。
當然,當前高校發放了“安全問題50例”等相關教育資料并組織學習,但是并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那么我們還應該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對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進行安全知識的傳播,對其進行教育引導,強調提高安全意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針對女大學生進行專門的道德倫理教育和性教育活動,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一個不小的突破。由于女大學生身心特殊性以及女性在社會中的特殊角色定位,決定了這樣的教育必不可少。加強女大學生安全意識教育,有利于高校培養出內外兼修,積極向上的健康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