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一專多能”一線計算機工程師的需求,渭南師范學院計算機專業主動適應地方高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和實踐“一體兩翼三路徑四評價”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學生一專多能培養為主體,學校培養為核心、校企合作為兩翼,通過全學段多層次實踐體系構建、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構建和企業課程嵌入路徑,學習效果評價、社會評價、用人單位評價和同行評價作為評價體系。實踐表明,該模式使學生具備從事相應專業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縮短“就業最后一公里”,提升就業競爭能力。
關鍵詞: 地方本科院校; 計算機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 校企合作
《信息安全研究》(月刊)創刊于1998年,由國家信息中心主辦中文學術期刊,主要刊登信息安全研究領域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其內容覆蓋信息安全領域的各個學科。
0 引言
目前全國有1600 余所高校開設了計算機類專業,在校生規模也位居各專業之首,但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通用化、課程體系的理論化、實踐過程的仿真化、教學考核的分數化,導致學生缺乏自身特色與比較優勢的“同質化”培養結果。
表現為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的畢業生普遍理論不扎實、實踐不堅實、動手能力弱,缺乏創業、創新的競爭優勢,學生在知識、素養、能力和品質方面都無法滿足用人單位日益嚴格的要求[12]。轉型高校計算機類專業既沒有985、211高校的研發、工程優勢,也沒有高職院校的產業、就業優勢,現有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突出問題包括:
(1) 人才培養方案如何基于國家需求、行業規范和企業要求科學設計<知識:能力:課程>映射矩陣,進而支撐轉型高校計算機專業培養目標對畢業生的知識、素養和能力的具體要求?
(2) 課程設置如何緊跟信息技術、產品和應用迭代的更新速度,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軟件設計、評測和信息服務部署的全棧工程師,進而滿足二三線IT企業的“一人多崗、一專多能、團隊交叉”的實際需求?
(3) 專業教師的學科知識更新、工程能力提升和個人職業發展如何有效保障,使其能快速響應IT企業新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項目指導、校企協同育人的新趨勢,進而切實提高對一線IT工程師人才培養的保障度?(4) 轉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如何有效培養,使其能通過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實體創業項目、高水平學科競賽等綜合性、團體性、競爭性學術活動學會獨立思考、調研、研究和實踐,進而滿足適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信息技術人才瓶頸問題。
1 “一體兩翼三路徑四評價”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為貫徹教育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精神,圍繞地方高校計算機人才培養目標,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一專多能”一線計算機工程師的需求,渭南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主動適應地方高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一體兩翼三路徑四評價”人才培養模式。
1.1 “一體”指以學生“一專多能”培養為主體
基于人才需求數據分析,繪制分層描述的知識:能力:課程映射矩陣,以“一專多能”培養為主體,通過矩陣細化分析,動態響應市場對“一專多能”一線計算機工程師的需求,對課程重要度進行標識,調整學時、課程置換及新課程的引入。
1.2 “兩翼”指學校培養為基礎,校企協同育人
學校培養為基礎,夯實學生的知識+素養。按照IT行業合格的入職者標準,設置“通識教育模塊+學科基礎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專業拓展模塊+實踐教學”的體系,強化工程實踐和計算思維訓練的能力培養,培養學生扎實的學科知識和素養。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實施“微課程”“微實訓”“微實習”和“真實習”模式,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精神。
1.3 “三路徑”包括構建全學段多層次實踐體系,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構建和企業課程嵌入
構建全學段多層次實踐體系。構建“驗證實驗+綜合實驗+課程設計+專業見習+專業實訓+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的全學段實踐教學體系[3]。
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構建。選派中青年教師到合作企業掛職實踐,擔任項目經理和產品經理技術性崗位助理,考取行業資格認證。
企業課程嵌入。實施企業課程嵌入、課程置換、一線工程師進課堂、雙師協同、項目實訓、教師學生進企業的校企深度合作培養實踐教學過程。
1.4 四評價質量體系
四評價質量體系包括學習效果評價(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教育)、社會評價(高考第一志愿率、學科競賽)、用人單位評價和同行評價。
2 計算機專業改革與實踐措施
2.1 制定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和能力:知識:課程映射矩陣
通過調研IT企業和中小學對IT工程師和信息技術教師人才能力需求、分析教師和學生針對計算機專業建設調查問卷基礎上,經過企業工程師、專業團隊、校內專家和校外專家,基于詳細的數據分析和專題討論,科學制定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和能力:知識:課程映射矩陣,提出了以能力培養為主體,設置一級指標3個、二級指標13個、三級指標58個。
依據人才培養標準制定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能力:知識:課程映射矩陣,通過矩陣細化分析動態及時響應市場對計算機人才能力需求,對課程進行標識,課時調整、舊課程置換及新課程的引入。按照“通識教育模塊+學科基礎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專業拓展模塊+實踐教學”的體系,設計強調工程實踐和計算思維訓練的課程體系,實施能力導向的計算機專業教學。
2.2 構建全學段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
按照IT行業合格的入職者標準,形成 “驗證實驗+綜合實驗+課程設計+專業見習+專業實訓+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的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一年級體驗、二年級見習、三年級實訓、四年級實習的實踐教學全學段不間斷模式,從三年級開始引入合作企業實訓課程,利用暑假開展為期5周的企業實訓,切實突出、強化和細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
2.3 實施校企合作、課程嵌入
實施企業課程嵌入、一線工程師進課堂、教師學生進企業的“校企合作”實踐教學過程,探索“微課程”“微實訓”“微實習”和企業推薦就業模式。
學生分組、雙師指導、項目實戰的專業實訓環節。改變傳統的以語言/工具掌握為目標、教師單一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的專業能力實訓模式。通過將學生按IT企業架構中不同角色進行分組,引入IT企業一線工程師共同指導,建立專業技能實訓的項目范例庫,以真實項目驅動、雙師共同指導、學生分組協作的模式實施專業綜合能力實訓。通過實訓具備從事相應專業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提升就業競爭能力,學生找到比較滿意單位。
2.4 強化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指導
興趣驅動、專項培訓、全員參與的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指導環節。高水平學科競賽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嘗試基于計算思維方式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通識教育階段,鼓勵學生參加數學建模、高等數學等數學類競賽,以培養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科基礎階段,要求學生參加軟件資格與水平考試的信息技術員考試,以培養初步的計算思維能力;專業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參加計算機設計大賽、軟件大賽、互聯網+大賽、網絡安全大賽等高難度學科競賽,以培養扎實的學科知識綜合應用能力。
成立大學生專業能力提升指導中心,下設8個學科競賽指導組,分別開展考研、軟考、教師資格、互聯網+大賽、挑戰杯大賽、計算機設計大賽、網絡安全大賽、創新創業等專項指導。通過專家講座、主題宣講等方式,使學生明確學科競賽的規程;通過專項培訓、經驗交流等方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的興趣,營造全員參與的氛圍,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4]。
引進企業一線工程師進課堂,提高 “大學生創業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的質量與成效。通過競賽和項目指導,師生之間形成了相對固定和連續的導學關系。
2.5 推進雙師型隊伍建設
構建雙師型師資[36],選派教師到合作企業掛職實踐,擔任項目經理、產品經理、產品線經理等技術性崗位助理,聘請合作企業高級工程師作為指導教師,對青年教師在教學能力、專業能力、個人發展能力提升方面進行指導,考取行業資格認證,并將青年教師的培訓效果作為高職稱晉升、年度考核評優的依據之一。
組織專業教師與企業開展應用技術研究、技術攻關、技術培訓、技能鑒定等措施,參加工信部組織的雙師型教師培訓,考取行業資格認證。
成立大學生專業技能提升中心,通過參加國家級學科競賽倒逼中青年教師更新知識、提高專業實踐技能。
2.6 多方位評價,促進專業建設質量提高
依據計算機專業工科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建立多方位評價體系,對本專業學習成果的達成情況進行科學評價。
2.6.1 學生專業能力評價
按照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和目標定位,通識教育階段評價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科基礎階段評價初步的計算思維能力;專業教育階段評價學科知識綜合應用能力。推行“畢業證書+行業認證”的培養要求,設置創新創業學分,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對畢業生學習成果的達成度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