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為了促進生物工程專業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北京農學院組建了“生物工程核心技術應用教學團隊”,以生物工程核心技術為主線,通過加強學生上、中、下游實驗、實踐的全面訓練,以提升其對生物工程核心技術的應用能力,通過課程優化、教學改革、教材建設和傳幫帶運行機制等提升教學團隊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生物工程核心技術;應用;教學團隊
生物類專業發展快速,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為了提升本科教育教學水平,生物類教師肩負的培養優秀人才和推動創新研究的任務更重,除了注重完成個人承擔的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具體任務,也在不斷探索團隊建設模式和運行機制[1-3]。生物工程作為一門實踐性、應用型很強的工學學科,如何建設一支針對生物工程應用型人才要求的特色教學團隊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實踐。
一、規劃團隊合作機制,關注團隊基本結構,組建教學團隊
團隊以提高生物工程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和分離工程等生物工程學上、中、下游核心技術為主線,以實踐教學建設與優化為核心任務,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合作機制。
在規劃的團隊合作機制下,組建團隊時特別關注了成員基本結構,努力做到年齡老中青搭配、職稱高中初組合、專業背景農工理涵蓋。目前團隊由8人組成:職稱組成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2人,實驗員1人;學歷組成為博士7人,碩士1人;年齡組成為50歲以上2人,35-50歲以上5人,35歲以下1人;學科背景組成為工科5人,理科2人,農科1人;專業背景為基因工程1人,細胞工程1人,發酵工程2人,酶工程2人,分離工程2人。
團隊于2017年成立,遵循既定的合作機制,運行原則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負責指導和督促,已有一定基礎的年輕人重點鍛煉其組織管理能力,教學管理水平提升空間較大的青年教師鼓勵多參加培訓、在老教師的帶領下多承擔教學管理的基本工作和基本環節,以扎實功底,爭取快速成長。擬通過發揚傳、幫、帶的作用,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教學團隊。
二、優化課程內容,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團隊籌建期間,已經開展課程優化整合工作。例如,通過對北京農學院生物工程專業4屆學生的調研,針對《生物分離技術》和《生物工程設備》這兩門課程開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課程開設時間、講授內容和組織形式等進行了多方面優化,調整為《生物分離技術與工程設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4]。
對于生物工程專業來說,實驗/實踐教學至關重要。本團隊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密切關注社會和生物工程行業需要,特別注重實踐教學,結合團隊課程特點和實踐基地運行情況,調研了兄弟院校生物工程教學情況,收集了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和分離工程的典型實驗/實踐教學案例,與河北農業大學、天津農學院和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合作開展了實踐課程教材《生物工程綜合實驗指導》的編寫工作。
三、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強調教學科研相互促進,努力提升教師綜合素質
團隊結合生物工程專業特點,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和創新,申報北京農學院教改項目2項,發表教改論文4篇;強調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積極指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指導學生獲得北京市級競賽獎3項;發揮“傳、幫、帶”作用,重視教師培養,實施教學定時研討、執行聽課制度和安排相關教師進修。團隊特別重視指導和激勵中青年教師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的綜合提升,運行1年內,2名成員獲得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1名成員考核達優秀級,1名成員職稱獲得晉升。
四、及時總結教改效果,加強合作交流,爭取示范推廣效果
生物工程核心技術應用教學團隊運行將近2年,在完成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的同時,也特別注重總結教改效果,其中《生物工程專業校內實踐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獲得了北京農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團隊運行過程中,在保持團隊內成員之間合作交流的同時,加強了與兄弟院校和企業單位的交流合作,如與河北農業大學、天津農學院和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合作編寫教材,又如與北京丹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牛欄山酒廠等建立聯系,提供了學生車間認識實習,體驗了生物工程技術的現實應用。
參考文獻:
[1]杜志強.生物技術專業建設核心教學團隊的必要性[J].科技視界,2012(25).
[2]鄧功成,趙洪,高禮安李,et al.生物科學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模式探索與實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6).
[3]馬美范,劉紀文.生物工程專業課程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33):201.
[4]薛飛燕,劉京國,柳春梅,et al.農業院校《生物分離技術與工程設備》的課程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4(46):140.
推薦閱讀:微生物期刊發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