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了解態(tài)度免疫效應及態(tài)度抵制現象的原因對傳媒藝術類獨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降低態(tài)度抵制的可能性。列舉了學生出現態(tài)度免疫應如何應對,分析對策,通過態(tài)度免疫原因分析以便利用態(tài)度免疫效應加強傳媒藝術類獨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關 鍵 詞] 傳媒藝術類;態(tài)度免疫;應對
態(tài)度免疫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專有名詞,是指“用一個相對弱的說服影響個體的某個態(tài)度,在不使態(tài)度發(fā)生改變的前提下,這個態(tài)度對后來的說服刺激產生抵制。”簡單、通俗地講就是指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說服者與被說服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正如人體對病菌的免疫能力一樣,個體的態(tài)度對那些可能引起其改變的說服、教育等刺激行為產生抵制。相較于傳媒藝術類獨立院校學生來說,他們具有個性張揚、思維活躍等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出現態(tài)度免疫的幾率更高。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對被教育者產生的態(tài)度免疫,出現抵制,最終使其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并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關鍵因素在于施教者和被施教者、說服者與被說服者。因此,針對傳媒藝術類獨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要避免出現受教育者的態(tài)度免疫現象,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對于在校的大學生而言
在校大學生不同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他們的“三觀”、對待任何事物的態(tài)度已經形成,知識體系結構也相對穩(wěn)定,如外來的思想和觀點與自身思想體系相沖突時,他們會進行抵制和反駁。而傳媒藝術類獨立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個性較為突出、思想更為開放活躍、政治熱情欠缺等特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到學生的態(tài)度抵制和反駁就更為常見。作為被教育者,他們出現態(tài)度免疫和抵制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一種本能的無意識的反應。而教育的過程只有免疫和抵制不起作用時,其思想觀點才有可能改變甚至接收教育者的思想觀念。若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須打破這種態(tài)度免疫。
高校思政教育隊伍主要由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等人員構成,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談話方式及其教育理論基礎是以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作為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使其適應社會、全面發(fā)展,知行合一,最終使其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的過程。教育者的權威性、可信賴性直接影響被教育者的個體認知、情感態(tài)度到行為選擇的全過程,其最終成果應成為學生接收教育,進而形成態(tài)度與行為的理性自覺并付諸實踐。因此,對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首先,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樹立權威性,尤其要提高政治理論水平,與時俱進更新知識,調整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升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并能夠根據現階段學生的思想教育實際,從不同角度和側面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其次,樹立教育者的可信度。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崇高道德品質是教育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前提。”教師不僅要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進行了深刻闡述。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因此,作為傳媒藝術類獨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斷提升自身道德水準,培養(yǎng)教師的高尚品德情操,樹立良好的形象。只有如此,才能使被教育者信服,從而有效打破被教育者的態(tài)度免疫和抵制。
再次,教育者要善于運用手中非權力性的影響力。非權力性的影響力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品德、能力、情感和知識量儲備等。高尚的教師品德能使被教育者心生敬仰之情,杰出的才情則可以使被教育者產生敬佩感。與被教育者維系良好的情感紐帶可以使教育者產生親切感,而淵博的知識量則使其產生信賴感。因此,非權力性的影響力既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各方面素質的體現,又是一種潛移默化帶來的影響力,能使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如沐春風、心服口服。這種教育的影響力見效可能較為遲緩,但效果卻更為持久。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工作中,非權力性的影響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可信度,也能更有效地避免學生的態(tài)度免疫和抵制。
最后,將態(tài)度改變—說服理論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態(tài)度改變的研究中,美國心理學家霍夫蘭德在1959年提出了認知說服模型理論,人格態(tài)度的改變都是在一個人的原有態(tài)度與外部存在一些不同與此的看法或態(tài)度發(fā)生差異造成的,這種差異會產生壓力,引起內心沖突,或稱不協(xié)調、不平衡、不一致。為縮小這種差異,減少壓力,人具有恢復心理協(xié)調能力:方法之一是接受外來形象,改變自己原有的態(tài)度;方法之二是采取各種辦法去否定或抵制外部影響,以維持原有態(tài)度。
改變態(tài)度來避免認識失調是我們自己做出的調整,但我們也會因為其他人的勸說而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1986年,里查德·帕提和約翰·卡西伯歐提出了修訂后的精細加工似然模型,并以此來解釋如何讓他人說服自己。根據這個模型,有兩條路徑可以用來說服:中樞路徑和邊緣路徑。中樞路徑說服要求有深思熟慮的想法:我們權衡所有呈現出來的事實并做出一個合邏輯的結論;邊緣路徑說服受呈現事實的影響少而受其他無關因素的影響多。有時被說服者在中樞路徑與邊緣路徑之間來回轉換。研究表明,雖然邊緣路徑說服會與中樞路徑一樣改變人們的態(tài)度,但邊緣路徑說服的效果消失得更快。要是我們對事情做了仔細思考,而不是通過諸如人的身份地位或魅力等因素,態(tài)度可能更為持久。
所以,說服對象原有價值觀、態(tài)度、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都會影響說服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針對教育對象的教育背景、個性差異和心理特點的差異進行因勢利導。傳媒藝術類學生思維跳躍、個性張揚,這類學生的文化程度、教育背景、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價值觀已經基本形成,教育工作者難以使其發(fā)生根本改變。如果教育者預設的教育邏輯與被教育者趨同,則被教育者更易于接受教育者的觀點。同時,教育工作者要想達到教育目的,不僅要根據教育對象從個性特點、教育背景出發(fā),注重教育方式方法,還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因為要想使教育達到預期效果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社會成員無法回避評價,這些評價會影響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感受以及如何行動,這些評價就叫做態(tài)度。人們的態(tài)度有不同的形成方式,一種形成態(tài)度的方式是通過經典條件反射建立的,如果一個刺激高頻率出現在另一個刺激之前,兩者就能在我們的頭腦中建立聯系。例如,一個大學生總見到他的老師在遇到特定的人時,做出憂傷的反映或表現出消極行為,他就會把這個人與負面感受聯系起來。最后,即使這個學生沒有討厭這個人的個人理由,這個人同樣也會引起他的負面感受。同樣的,積極的態(tài)度也是這樣形成的:如果老師總是對另一個人有積極的反應,學生也會最終喜歡這個人。形成態(tài)度的另一種方式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假如你表達某一態(tài)度并得到好的反饋,你就會繼續(xù)表達這種態(tài)度。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對被教育者施教時,應對被教育者所處的環(huán)境、行為、愛好、感受給予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和肯定,使被教育者保持正面的態(tài)度,從而內化為行為。
二、對于被教育者而言
將傳播學領域中的意見領袖理論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從而降低被教育者態(tài)度免疫發(fā)生的可能性。意見領袖是兩級傳播中的重要角色,是人群中首先或較多接觸大眾傳媒信息,并將經過自己再加工的信息傳播給其他人,在團隊中構成信息和影響的重要來源,并能左右多數人態(tài)度傾向的少數人。故此,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應挖掘大學生意見傳播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引導并發(fā)揮他們的作用。在學生群體中,不同成員的態(tài)度可能類似或相同,也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能將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態(tài)度引導好,勢必會對其所在群體中產生正面引導和態(tài)度改變,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另外,要善于利用群體的說服傳播。人雖然是社會性動物,但我們只想和數量有限的人交往。因此,我們傾向于選擇隸屬于幾個感覺比較好的社會群體。大學生群體亦如此,由于家庭背景、興趣愛好、成長經歷等相同或相近的因素,自然而然形成的小群體,群體內部成員溝通頻繁,態(tài)度、行為一致性高,相對來說凝聚力更強,相互影響也是非常大的,甚至超過班級、宿舍等固定的正式群體,而群體成員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群體規(guī)范來維持的。當群體成員態(tài)度和行為違反群體規(guī)范時,群體會向成員施加壓力以維護群體規(guī)范,群體成員迫于群體壓力會產生從眾行為,與群體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因此,施教者單純改變某一個人的想法、觀點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要立足于改變整個群體的規(guī)范,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總之,在傳媒藝術類獨立院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應結合態(tài)度理論的相關教育理論,讓學生能夠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科學、合理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學生出現態(tài)度免疫現象,從而降低教育效果。對于在教育過程中所發(fā)現的不正確的思想問題,則要及時給予疏導,樹立正確的思想結構態(tài)度意識,最終達到思想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苑英科,李榮.態(tài)度改變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學化[J].現代教育科學,2013(6).
[2]陳孝柱,王建國.當代大學生說服傳播實效性路徑探析: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7(5):87-89.
[3]陳前.基于態(tài)度理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
[4]張林.態(tài)度與行為:社會不贊許行為的心理機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11.
推薦閱讀:傳媒評論新聞類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