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不斷面臨著考研、求職、情感等多層面的壓力,長此以往,將導致大學生形成心理疾病,影響學生的心理與生理健康,不利于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落實。音樂藝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產物,能夠在提供審美體驗的過程中,提升人類的文化素養與思想理念,調節人們的心理狀況,使其以更充沛的精力面對社會生活的挑戰。因此以音樂作為學生心理治療的輔助,擁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音樂藝術的心理學內涵,音樂對心理調節的作用及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音樂; 心理調節; 積極效應;
引言
音樂治療是心理治療領域的新型治療手段,是結合心理學、醫學與音樂等學科的交叉學科。能夠有效體現并彰顯音樂藝術在審美體驗外的醫學作用,豐富心理治療手段,提升心理學研究質量,緩解并破解社會大眾的心理問題。通常來講,通過音樂的積極效應,治療心理疾病,需要對音樂類型、旋律及節奏進行直接的情感感知,從而篩選出適當的音樂類型,作為心理疾病治療及心理問題調節的重要手段。譬如勵志歌曲能夠幫助人們以積極進取的心態面對社會問題。而輕音樂能夠在人們心情煩躁時,平復心緒。因此,將音樂應用到學生心理調節的層面上,具有極大的可行性與必然性。
一、音樂藝術的心理學內涵
音樂對人體情感、記憶及心理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能夠左右人類的情感變化,使人類以全新的情感姿態面對當前的生活與工作。美國心理學家康泰爾曾在《心靈的旋律》中指出,人類是感官動物,任何藝術形式都以人類的感官體驗為主,并從表層的意識層面,影響到深層的感官層面,使人類獲得全新的視覺、聽覺、觸覺及嗅覺體驗。在心理學層面,康泰爾提出了“音樂印象理論”,即在人類反復傾聽相關音樂的過程中,會將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與情感環境,同音樂本身所呈現的生態氛圍相融合,并在再次傾聽此類音樂時,喚起相應的感官記憶。由此可以發現,音樂藝術能夠將多種情感氛圍或感官記憶融入復雜的旋律與節奏中,并使其影響人類的情感世界。而德國心理學家莫瑞·伯德在繼承康泰爾的理論研究后,通過《思想起源與音樂觸感》指出,從實證研究及理論研究的層面,能夠鮮明地發現,音樂對人類情感、情緒、思想、記憶擁有顯著的影響,但其根本原因卻是音樂對物質世界的模仿。物質世界的聲音在人類社會發展及日常生活中會對人類進行深入的影響,并使人類在潛意識中對這種自然的、或機械的聲音形成新的認知與感受,而當貼近這種旋律或節奏的音樂藝術出現后,便會引起人類相應的感官記憶。因此在研究音樂藝術與心理學內在關系的過程中,需要從社會形態、行為學及倫理學的角度出發,才能有效提升音樂對心理疾病的治療作用。
二、音樂對心理問題的作用
音樂藝術能夠從整體層面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與此同時,也能在心理治療領域中,發揮難以替代的作用。首先,音樂治療能夠有效調整學生的情緒。從理論層面講,音樂能夠消除學生內心的偏激與矛盾,使學生從激烈的情感狀態中釋放出來,為學生面對或解決現實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音樂藝術能夠營造出意境深邃或獨具特色的音樂氛圍,使學生在音樂氛圍的熏陶下,忘卻當前的煩惱及憂愁,以此解決學生心理不均衡、情緒不穩定及心理壓抑等問題。其次消除溝通的障礙,優美動聽的音樂作品能夠幫助學生放下戒備心理,提升學生與他人的溝通質量,進而使學生在感受音樂藝術的同時,自主形成與他人溝通的意愿。尤其對患有孤僻型人格或個性內向的學生來講,音樂藝術可以有效地放緩自身復雜而動態的心理活動,使其在全身心投入音樂氛圍的過程中,敞開心扉,愿意與他人交流及交往。再次是情緒釋放。根據相關理論研究,音樂藝術是融入創作者個人思想、情緒及理念的藝術作品,在心理治療中,播放與學生當前情感狀態及思想狀態相符的音樂作品,可以有效宣泄調學生內心深處所隱藏的情緒及觀點。以“日本重金屬搖滾音樂”為例,創作者以憤怒而頹廢的理念,構建了獨具特色的音樂氛圍,使聽眾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將自身的憤怒、悲傷及仇恨全部傾斜出來。最后是思想教育作用,根據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及思政研究表明,音樂藝術可以通過感官體驗的方式,為聽眾提供全新的感官氛圍,從而使其在認知及感受音樂藝術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吸收創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及理念。然而這種思想理念必須蘊含在歌詞中,并配有與其相契合的旋律及節奏,才能充分地表達出創作者的思想及理念。譬如在播放《黃河大合唱》時,學生會感受到歌曲所蘊含的振奮情緒,而在歌詞的配合與渲染下,使學生的聽覺感官逐漸轉化為“思維視覺”,即從聽覺轉變為思想,并在音樂藝術的烘托下,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
根據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情感壓抑、溝通障礙及外界壓力等層面。首先是情感壓抑,在心理學層面上,學生的情感問題主要來源于戀愛、社交、學習及各項社團活動,通常表現為憤怒、仇恨、悲傷、迷惘等情緒。如果長期得不到釋放,將引起諸多心理疾病,譬如抑郁癥、分裂癥等。其次是溝通障礙,高校學生在步入校園或即將進入社會時,通常會面臨溝通阻礙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學生的社交問題,將會導致學生出現自閉型人格,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專業學習及職業成長。然而在當前的心理治療體系中,溝通障礙卻沒有得到高校及心理教師的重視,導致部分學生難以融入集體學習的氛圍中,進而嚴重地制約著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與落實。最后是外界壓力,外界壓力主要包括學業壓力、家庭壓力、就業壓力及情感壓力等。根據意大利心理學家拉莫·卡塔的理論研究,能夠發現外界環境對人類內心及潛意識的影響,主要來源于人類對事物的未知感及不確定感,即難以明確自身能否實現既定目標或逃避即將到來的災害。其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提升患者的自信心或從相關工作的角度出發,提升患者處理問題的能力。而美國心理學者杰克·拉特則認為,人類在高壓環境下,不僅會出現諸多心理問題,更會影響人的判斷力、分析力及敏感性,使人類難以應對現實困境。除此之外,高校大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問題還包括思想問題、社會問題及價值實現問題等問題。而為有效破解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相關學者及專家應從音樂治療的層面出發,根據不同心理問題的表現及特征,構建出相應的理論研究體系,譬如音樂旋律與人類情感變化關系、音樂類型與心理發展程度及音樂時間與心理變化周期等。
四、音樂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策略
高校心理教師在解決心理治療問題的過程中,應提升對音樂治療的認識,通過不同類型的音樂,增強音樂治療的實效性與有效性。首先,明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種類與類別,并根據不同心理問題的表現特征及現實影響,構建相應分類體系。隨后,將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應用到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通過詢問學生心理變化情況,明確不同音樂的治療效果與作用肌理。并將音樂作品進行標注,存儲到數據庫系統或平臺中。其次,明確不同音樂作品的心理治療效果。通常來講,輕音樂能夠緩解情緒,重音樂能夠幫助學生宣泄掉自身的負面的情感,平衡心理狀態。然而在實際的資料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形式各異,如失戀、落榜等。如果以單一的音樂形式對學生開展心理治療,反而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對此,高校教師應從理論層面對不同音樂的類型及作用進行了解。譬如失戀歌曲能夠幫助出現情感問題的學生,宣泄掉負面情緒。而勵志歌曲,可以幫助受挫的學生重新燃起奮斗的“火苗”。至于重金屬音樂,則可以化解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所存在的仇恨心理、報復心理。最后是實踐過程。基于我國高校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心理教師應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方式將音樂作品共享到網絡空間中,并標注不同音樂作品或合集所擁有的心理治療效果,使學生根據自身的心理狀況,選擇相應的音樂作品,以此實現自主化、自由化、自動化進行心理治療的目的。而在團體心理教育過程中,教師可選擇具有治療性、娛樂性的音樂作品,作為氛圍渲染,為后續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語
音樂藝術在高校心理治療層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不僅能夠有效豐富心理治療的手段,更能緩解學生對心理治療的抗拒心理,提升心理治療的實效性與有效性,降低心理治療工作的負擔,延伸了心理治療的范疇,使心理治療工作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更加適應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進而為高校心理教育的健康發展指明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季錦毅,張毅蓉.音樂治療和團體心理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及社會功能影響的研究[J].四川精神衛生,2013,26(1):19-23.
[2]張建茵.特殊病房特色治療——多功能音樂心理治療[A].中國音樂治療學會.中國音樂治療學會十周年會慶暨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國音樂治療學會,1999:1.
[3]馬龍.音樂治療在精神康復中的作用、地位及應用[A].中國音樂治療學會.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第七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中國音樂治療學會,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