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文章發表在《圖書館》上,是漢語言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消費文化,漢語言期刊投稿
大話文學的語體特征與快感類型
無論在漢語還是其他語言中,“經典”都有規范、法則的意思, 它不但指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以語言文字或其他符號形式存在的文本, 更包含此類文本所或明或隱地體現的制約、規范人類思維、情感和行為的文化2道德與政治力量, 由此決定了單純的審美本質主義視角恰恰不能解釋經典的本質。
我們固然不能認為文學藝術經典不完全是政治經濟與意識形態等“ 外部”力量肆意打造的權力產品, 特別是從長遠的歷史角度看, 能夠經得起時間淘洗的經典作品常常體現出某種程度的“超歷史”的穩定性, 但是, 我們卻也無法邏輯地列舉和分析這種穩定性的固定要素(比如, 對象應該為何, 技巧應該怎樣等等)。何況在歷史尚未終結的情況下, 我們又如何說經典的“超”歷史性呢。我更傾向于綜合的視角, 即把經典看做各種社會力量和社會因素介入其中的復雜建構, 隨著社會文化語境的變化, 經典一直在被建構、解構與重構。
正因為這樣, 經典的命運、對經典的態度, 常常能夠折射出特定時代、特定民族與群體的特定文化態度與政治立場。比如, 歷史上所謂文化守成主義與文化激進主義的分歧就常常集中表現為對于經典的不同態度。守成主義者總是維護統治階級所確立的文化經典, 他們深知要保守傳統就不能不維護經典, 經典是儲存傳統、維護規范的倉庫。
在以維護傳統為主導的中國古代社會, 士大夫階層對于經典、尤其是儒家經典的主導態度就是尊奉。從接受的角度看, 這種尊奉常常體現為一種絕對忠實于原文的接受方式——背誦; 而這種接受方式反過來又成為作家創作的基礎(由此中國古代的創作論歷來強調背誦先賢經典的重要性)。背誦實際上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學教育乃至整個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徑, 當然也是文化規訓的重要方式(它與下文要說的“戲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大話文學的流行與政治文化功能
關于大話文學的流行原因, 它的文化、道德、政治功能, 無論是評論家、學生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 都是見仁見智。有人認為它完全是糟粕, 是對傳統文化與優秀的人類文化遺產的褻瀆, 應該加以禁止(這種觀點無法也不想深入解釋大話文學流行的深層社會文化原因, 除了表達論者的道德義憤似乎沒有更大的意義);
有人充分肯定大話文學給大眾帶來的快感, 并認為它具有顛覆正統意識形態和解放思想的作用(這種觀點似乎過分夸大了大話文化的進步政治意義, 而且對于不同的顛覆方式沒有做出令人信服的說明); 當然也有人試圖對大話文學的流行原因與政治文化功能進行分析。
三、大話文學與犬儒主義
但是應該看到, 大話文學與大話文化是思想解放的一枚畸形的果實。一味的游戲、戲說態度是一把雙刃劍: 它一方面消解了人為樹立偶像、權威之類的現代迷信、現代愚民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 這種叛逆精神或懷疑精神由于采取了后現代式的自我解構方式, 由于沒有正面的價值與理想的支撐, 因而很容易轉向批判與顛覆的反面, 一種虛無主義與犬儒主義式的人生態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大話文化還是特定社會歷史語境中的中國式文化亞文化形式15。從年齡上說, “大話一代”多為80 年代以后的大學生, 他們生長于“文革”后的政治冷漠、犬儒主義生活態度流行、消費主義盛行的環境中, 對“民族國家”、“人文關懷”之類的“大詞”有先天的隔閡, 他們熱衷于生活方式的消費, 歷史記憶與社會責任感缺失。
就其非建設性的懷疑精神而言, 他們比那些經過了“文革”的一代更為激進(無選擇、非理性), 但是同時也更為現實。他們是反叛的, 但是為了現實利益, 批判、懷疑與反叛都可以擱置一邊。在無奈中趨于現實和妥協, 是“大話”一代典型的生活策略和文化姿態。
文學期刊征稿啟事:《圖書館》創刊于1973年,本刊為雙月刊,主編:穆榮平。國內統一刊號:CN43-1031/G2,國際刊號:ISSN1002-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