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那段刎頸而死的文字流傳千古,讓多少人為之心潮澎湃,多少人為之扼腕唏噓。杜牧認為項羽應該東渡烏江,以圖東山再起。他的《題烏江亭》一詩就是證明:“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李清照在《夏日絕句》里歌頌了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的英雄氣概:“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關鍵詞:項羽,自刎烏江,原因
《項羽本紀》作者寫到項羽不過江東刎頸而死時,傾注了無比的激情,成為《史記》中最感人的片段之一。
兩千多年來,無論是文人騷客,還是歷史學家,都對最后時刻項羽突然改變主意,不肯過江東這個問題給與了極大地關注與探究。但至今沒有定論。
一種觀點認為,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對虞姬和江東子弟的死亡而心懷愧疚。理由是:“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但這樣的理由并不能使人完全信服。
如果項羽真是因為對虞姬和江東子弟的死亡心懷愧疚而不肯過江東的話,那么,垓下被圍,“虞姬死而子弟散”時,他就應該羞愧自殺;實際是項羽選擇了突圍,目標是“東渡烏江”。
也有人指出,早在秦朝滅亡之后,楚漢相爭期間,項羽就意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為了盡快結束戰爭,他甚至希望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斗來結束紛爭。最后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的個性,自愿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界,與劉邦共享天下。
是劉邦違約出兵追殺,項羽才不得不迎頭還擊。垓下之圍,他雖然一路奔逃,但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回到江東以求東山再起,只是要向世人顯示自己的才能,證明自己的失敗并不是因為個人能力的原因,而是天要亡我。
這種推測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其一,項羽垓下突圍并不就是為了證明“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其真正目的《史記·項羽本紀》說的很明白:項羽到烏江邊是“欲東渡烏江”。其二,以鴻溝為界,與劉邦共享天下,也不能說是項羽自愿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真正的原因是“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就是這種情況,還是劉邦兩次派使臣“說項王”,項羽才同意以鴻溝為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至于說項羽邀請劉邦個人挑戰,是為了結束紛爭,解除戰爭給民眾帶來的痛苦,那更是無限地拔高了項羽的道德品質。實際是項羽明知就單個人武力來說,劉邦絕對不是自己的對手。劉邦相比項羽,他的長項是智而不是力,項羽想避劉邦之長,以己之長對劉邦之短,劉邦是絕對不會被項羽忽悠的。明知劉邦不會和他單挑決戰,以此來結束紛爭,卻邀請劉邦單挑,一決雌雄,這個行為本身就不是真誠的。
既然前提是不真誠的,那么項羽邀請劉邦單挑結束紛爭,也就不是真心實意的。準確的說項羽邀請劉邦單挑結束紛爭的行為,是一種花招,一個陰謀。對于劉邦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不管怎樣選擇,劉邦都將是一個失敗者,項羽都將以成功者而自居。第一,如果劉邦選擇了與項羽單挑,劉邦必輸無疑,項羽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第二,如果劉邦拒絕了與項羽單挑的邀請,劉邦就要背負不愿早日結束戰爭的罪名,就要受到道義的譴責。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說項羽是為了盡快結束戰爭,解除民眾痛苦而不過烏江,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那么項羽不過烏江,刎頸而死的真實原因是什么呢?垓下之圍,項羽雖然已意識到,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但對生的渴求,激勵著項羽沖出重圍,準備渡過烏江,是在看到了“烏江亭長艤,船待”,聽亭長說了:“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后,項羽才改變主意,放棄過江,刎頸而死的。
為什么有了渡過烏江的機會,聽了亭長的一席話卻突然地改變了主意呢?原因是項羽被烏江亭長的語言行動感動,激起了強烈的羞恥心和自尊心。項羽不過江東而自刎是在向世人證明:和劉邦相比,在軍事上我是一個失敗者(弱者),但在道義上我卻是一個勝利者(強者),尼采的名言“道德是弱者的護身符”用在當時的項羽身上再恰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