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文章發表在《黑龍江檔案》上,是藝術職稱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
中國語言文學專業。中國語言文學,顧名思義,包括語言和文學兩個大的專業。按照教育部對學科門類的劃分,它主要包括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8個二級學科。
引言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的一個基礎性專業,發展歷史較為漫長,文化底蘊極其豐富,很多職業都是從此專業發衍生出來的,例如作家、語言學家等。然而,社會的發展,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學校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性和創造力。為了適應社會需求,與社會對接,保證學生就業,專業應用性改造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應用性改造,需要立足我國當前的社會現狀,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性的培養。
一、進行應用性改造的理論基礎
專業的改革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綜合性工作,不是簡單增設或刪除一些課程就能實現的。專業應用性改造涉及觀念上、教學方法上、體系上等方面的綜合完善。因此,改革需要從認識角度出發,轉變觀念,在理論體系的指導下進行。
1、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奠定了本體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本質上具有實踐性,問題可以在實踐中得到解決。學生的認識是從具體的實踐中來的,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積累相關知識,厚積薄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教學里,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便于了解自身,了解社會現狀,進而,得到思想上的升華,完善世界觀和價值觀,最終為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
2、新知識觀念奠定了認識論基礎。
學科知識論是指導學習的較為基礎的理論,認為無論什么類型的知識都對人們的實踐具有指導作用;職業能力體現著將知識用到實踐中。因此,首先要學習相關知識,為之后的實踐提供科學指導。在具體設定課程的時候,應該將基礎課程和專業課分時段進行合理的安排。在具體實施中,注意循序漸進,開始時學習簡單的理論,之后逐步進行實踐,進一步夯實理論基礎,并且提高運用的能力。
二、專業應用性改造的具體措施
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應用性的改造,需要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出發,在理論指導下進行綜合性改革,才能少走彎路,實現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目標。當前,專業實踐性改革處在探索和不斷完善的時期,需要不斷總結之前的經驗,發現其中的問題,為之后的改革提供指導,促進改造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
1、確定專業定位,完善專業培養方案。
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應用性改革,首先需要重新對專業進行定位,進一步完善專業的培養方案,為培養應用性改革奠定基礎。具體實施步驟上,需要在之前的學科設置上,進一步調整定位,以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為出發點,注重實現將學校培養與社會需求進行對接,為學生的就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注重人力資源建設,夯實師資力量基礎。
教師是學校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是連接學校教學與學生培養重要紐帶。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應用性改造,首先要對教師隊伍進行完善。從當前的師資力量上看,學校教師的學歷與職稱情況比較完善,但是教師的實踐經驗與實踐能力相對欠缺,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需要注重人力資源建設,完善相應的教師結構,著重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夯實師資力量基礎。
3、根據培養目標,改革教學方式。
要實現具體的培養目標,還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以便學生更易于接受相關知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注重編寫、溝通、學習、應用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前文已經提到,現階段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上,主要有綜合課、專業課和選修課,并且涉及一定的實踐課的內容。因此,需要利用現有的課程設置優勢,根據調整后的培養目標,調整相應課程設置,并且對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4、完善實踐基地,注重提高實踐能力。
傳統觀念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投入局限于簡單的師資力量建設方面,卻忽略了與社會對接的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的投入,這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綜合提升。應用性改造需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完善實踐基地,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創造條件,讓學生接觸到具體的應用性的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夯實相關知識。
總結
綜上所述,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改造,是適應社會需求基礎上產生的,也是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改造中,需要在完善的理論指導下進行。專業應用性改造的具體措施中,需要從多角度綜合進行,要確定專業定位,完善專業培養方案,學校要注重人力資源建設,夯實師資力量基礎,教學中要根據培養目標,改革教學方式,注意完善實踐基地,注重提高實踐能力。
文學期刊發表推薦:《黑龍江檔案》是黑龍江省檔案局、黑龍江省檔案館、黑龍江省檔案學會主辦的集指導生、學術性于一體的檔案專業期刊。本刊宗旨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宣傳貫徹黨和國家關于檔案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我,探索檔案工作規律,交流檔案工作經驗,傳播檔案工作信息,公布檔案史料,打造集業務指導、學術研究和歷史文化、知識趣味為一體的資訊平臺,推動檔案工作發展,更好地為中心工作為大局服務,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