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對圖式的研究是從對閱讀理論的研究發展而來的。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閱讀理論將閱讀看作是語言解碼和從字、詞、句中構造意義的過程。隨著認知研究的發展,人們開始注意到非語言因素即已有的背景知識對閱讀理解的作用。
1. 引言
認知語言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是認知科學與語言學相結合而形成的新興邊緣學科。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認知語言學在中國蓬勃發展,其理論及相關概念對第二語言習得和教學等諸多領域產生深遠理想。本文將進一步來探討認知語言學理論為英語教學提供的新方法及其一些教學啟示。
教學論壇推薦:《外語教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外語教學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外語教學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外語教學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2.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非客觀主義的經驗主義哲學。認知語言學所提出的主要概念和研究對象有:語言范疇的形成、隱喻認知結構、象似行等。認知語言學學派認為,語義的形成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包括該詞語在頭腦中產生的情景。描寫語義不僅需要語言知識,而且需要非語言的百科知識,因為語言能力是人認知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認知語言學派的三大基本假設:(1)語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的一部分,所以語言并不是一個自足的認知系統,對語言的描寫也必須參照人的一般認知規律。(2)句法并不是自足的形式系統,在本質上是一個象征系統,所以句法分析不能脫離語義。(3)語義描寫必須參照開放的、無限度的知識系統,不能只用基于真值條件的形式邏輯來描寫語義。
3. 認知語言學對英語教學的一些啟示
3.1 范疇觀與英語教學
客觀事物紛亂復雜,人們為了記憶這些事物就必須對這些事物進行判斷、分類和儲存,這就構成了許多范疇。在同一范疇中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處于同一層面或地位,總有一些事物被人類非常容易而迅速地感知,那么這一層而感知的范疇就叫基本范疇。基本范疇有如下幾個特點:(1)其成員具有明顯的能被感知的對外區別性特征;(2)具有快速識別的特征;(3)首先被認識、命名、掌握和記憶;(4)運用最簡潔的、使用頻率最高的中性詞(趙艷芳,2001:58-59)。
若把全部英語詞匯看成一個范疇,那么所有此詞匯中的基本詞就是這一范疇中的基本范疇。人們對范疇的認識都是從范疇中心成員開始的。隨著對范疇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人們對范疇邊緣成員的認知才開始相應提高。范疇觀對英語教學的啟示就是老師在詞匯教學中應該重視基本詞匯,把它們擺在詞匯教學的首位,而那些抽象的、專業的詞匯應放在基本詞之后。掌握基本詞匯對閱讀、編寫、聽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現在,許多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時出現認識誤區,以為單詞量的多少決定了英語水平的高低,盲目花大量寶貴時間死記硬背一些生僻詞,結果生僻詞用不上,基本詞匯掌握的不扎實,影響了英語學習的效果。Ogden和Richard 曾提出的基本英語詞匯表中涵蓋了850個常用詞,這850個單詞的詞義至少有18416個是通向通用英語的基礎。這些基本詞匯與我們所說的基本范疇詞匯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對應的。詞匯教學方案設計應注意把基本范疇詞匯講授作為詞匯教學的首位,然后在講其他范疇層次的詞匯。在學生掌握經常作為詞典定義詞語的基本范疇詞以后,再學習掌握其他范疇的詞匯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不斷提高英語水平。
3.2 隱喻觀與英語教學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思維能力是隨著人的認知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認知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們認知世界,特別是認識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隱喻是用已知來表達未知,用有形表達無形,用具體表達抽象,是人們用來認識、思維和表達思想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
詞語的隱喻意義有兩種,一種是在生活中應需要而靈活運用產生的,另一種是在語言中已被人們所接受的約定俗成的隱喻意義。應用了認知語言學理論的英語詞匯教學通常注重基本范疇詞匯的講授,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基本范疇詞匯常常被賦予各種隱喻意義。例如head的基本詞義是人、動物的頭部,隱喻意義為首腦、首領。此時,引導學生思考詞匯的基本意義和隱喻意義之間有何種聯系就應該成為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如果學生能夠從詞的基本含義出發,用認知模式進行推導,發現該詞基本含義和隱喻意義之間的關系,無須死記硬背,就可以深刻理解掌握該單詞的各種意義。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用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可以為學生從認知的角度講授詞匯語義的演變過程,改變以往枯燥、機械、孤立的傳統詞匯記憶模式,在極大程度上減輕學生的詞匯背誦負擔,真正做到理解掌握詞匯的各種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3.3 圖式理論與英語教學
對背景知識作用的研究導致了圖示理論的建立。根據圖式理論、閱讀理解歸根到底是給合適的圖式填充新信息而使圖式具體化的過程,填充的內容可以是直接理解的或推斷出的新信息。整個理解過程是在圖式指導下進行,是激活或建構合適的圖式并填充新信息的過程,當所有重要空位都已填滿信息,文章即被圓滿理解。
圖式理論中的形式圖式包括語言圖式和語篇圖式兩部分,這就要求老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掃清語言障礙,更要讓學生懂得不同文章的語篇結構和類型。老師在讓學生做閱讀之前,可以適當地先講閱讀材料中那些可能會造成學生理解出現困難的語言知識,如某一領域中太專業化的詞匯或學生平時接觸較少的短語、句型等。更重要的是老師要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明白不同文體的結構上的一些基本特點。比如,學生要恰當地讀小說,就必須要對小說的基本結構有所了解。老師可以提供給學生這樣一個典型的小說結構模式:通常開篇是背景介紹,描繪主要人物,情節逐步展開,沖突隨之而來,高潮出現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沖突達到最激烈,這將直接預示著最終的結果,最后沖突得到了緩解。無可否認,學生對語篇結構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他們對內容更好地理解。
內容圖式則要求老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一定要有所針對性和目的性。從實質上講,閱讀教學就是要平衡閱讀材料所要求的內容圖式與學生大腦中已存在的相關內容圖式之間的關系。通常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熟悉程度與閱讀的效果直接相關。不難想象,一篇太專業化的文章,不僅學生理解起來很吃力,難以看懂,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挫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閱讀產生恐懼感。另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興趣程度也會影響到閱讀效果。因此,老師最好能盡量多選擇那些和同學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感興趣的材料。要想收到理想的閱讀教學效果,學生對閱讀材料的興趣程度就必須考慮在內。
4. 結語
認知語言學能夠強化詞匯認知,提高語言記憶,也能夠增強語言的理解。因此,英語教學應該立足于對認知語言學的深刻認識,結合當前我國英語教學的現狀進行深入改革。英語教學應充分認識到認知語言學對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充分掌握認知語言學的特點,明晰語言和語言結構的系統性,提高學生對語言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