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漢語言文學教學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文學素養(yǎng), 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就當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整體情況來看, 審美教育缺失, 導致學生沒有樹立審美意識, 審美能力發(fā)展也受到一定限制。本文就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進行簡要探討, 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教學改革; 審美教育
一、審美教育的含義及作用
(一) 審美教育的含義
從微觀角度來看, 審美教育是通過藝術手段開展的一種教育形式。從宏觀角度來看, 審美教育是指通過一切美的形式來感染人、教育人, 從而對個體的心靈、體態(tài)、行為及語言等進行美化, 從整體上提高道德與智慧。在這一過程中, 美可以來自自然界和社會生活, 也可以來自物質或精神產品。對于學生來說, 審美能力是一種抽象化概念, 包括學生的審美感受、鑒賞與想象等。審美過程的實現以審美意識、審美感受和審美能力為基礎。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 審美教育的實施, 必須要基于審美思想, 并引導學生樹立美的辨別意識, 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 審美教育的作用
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審美教育, 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德,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教育的實施, 能使學生建立優(yōu)良的審美心理素質, 為學生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提供有利條件, 促進美的價值得以充分發(fā)揮。同時, 審美教育觀察與思考的過程能充分發(fā)揮個體優(yōu)勢, 使其感悟美、追求美, 并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非常重要。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現狀
(一) 忽視學生主體作用, 教學方式單一
當前, 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存在偏差, 主要表現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仍將教師作為教育主體, 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且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方式呈現單一化特征, 以“填鴨式”教學為主, 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理論知識, 不能有效地激勵學生去發(fā)現美、感知美, 限制了審美教育作用的發(fā)揮, 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整體效果。
(二) 對審美教育的重視不足, 社會認可度不夠
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 部分教師單純重視漢語言文學理論知識的傳授, 忽視了審美教育的開展, 甚至很多教師都認為審美教育不重要, 存在放棄開展審美教育的現象。就當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 教師多要求學生機械性地記憶漢語言文學知識, 學生并未深入理解漢語言文學知識內涵, 缺乏審美教育。教師沒有將審美教育合理融入漢語言文學教學, 自然也就無法引導學生感知漢語言文學的魅力, 使其樹立審美意識。同時, 社會上也普遍不看好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認為審美教育是虛幻的, 并無實質性內容, 這種思想勢必會影響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的實際效果, 制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
三、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 提升學習的趣味性, 增強審美體驗
針對當前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現狀, 若要有效開展審美教育, 關鍵是要提高學生的興趣。而要提高學生的興趣, 首先要使學習富有趣味性。所以, 漢語言文學教學要采用不同的形式,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雷雨》等戲劇教學中,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 增強課堂的情趣, 讓學生感受文學的魅力, 進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在《再別康橋》等詩歌教學中, 可以采用表演式的朗誦法, 讓學生在朗誦中發(fā)現美、感知美, 形成學習興趣;在《馬橋詞典》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小說教學中,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 可以讓學生走訪作家, 考察故事的來源, 增強文學學習的趣味性;在《夸父追日》的教學中, 教師可利用音頻、視頻, 以影像展示的方式展現壯闊的場面, 以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進而使學生感受古代勞動人民勇于挑戰(zhàn)的宏偉氣魄, 感知漢語言文學的獨特魅力, 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 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整體效果。
(二) 引導學生參與課堂, 啟迪學生思維
當前的審美教育多通過課堂進行, 在保證學生對文學學習感興趣的前提下, 還要引導其積極參與課堂, 通過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啟迪思維, 使他們形成審美意識, 主動發(fā)現美。比如, 在李白《行路難》的教學過程中, 在講解“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這一經典名句時, 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介紹李白創(chuàng)作此詩的時代背景以及李白生平和性格特征等相關資料, 為引導學生感知詩的內涵、體會詩的情感做好鋪墊。接著, 教師可以半開放式的方式, 就該句詩的內涵及包含的作者情感展開師生對話, 由生問師答或師問生答的形式進行思維的碰撞, 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或讓學生承擔部分教學任務, 通過查找資料、制作PPT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教師只是“顧問”“監(jiān)工”, 讓學生通過探索感知作品的魅力, 形成對美的認知。
(三) 做到因材施教, 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
當前, 教育改革正在深入推進, 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審美教育要取得實效, 必須做到因材施教, 啟迪學生思維, 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漢語言文學教學可根據學生的差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一般來說, 性格外向的同學, 表演才能通常較高, 對于這些同學, 教師可布置演講作業(yè)或朗誦表演任務, 讓學生在表演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對美的認知, 并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或朗誦引導其他學生感受美。而對于富有創(chuàng)作才能的學生, 教師可讓其仿照作品完成類似的創(chuàng)作, 繼而在分析他人和自身作品的差異中, 感受原作用詞的巧妙、內涵的深厚, 在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同時提升審美情趣。總之, 漢語言文學的審美教育要結合學生的特長有針對性地進行文學訓練, 在發(fā)現美、感受美的過程中, 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使他們“學有所成”“學有所長”。當然, 因材施教的文學訓練要建立合理的、有差別的考評機制, 以讓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動力, 積極參與, 不斷獲得對漢語言文學新的認識, 豐富審美體驗。
(四) 科學選擇文學作品,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開展, 要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征來選取漢語言文學作品, 確保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符合學生的審美心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 文學作品日益豐富, 但也表現出良莠不齊。而學生的閱讀時間有限, 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多樣的審美感受, 就必須科學地選擇文學作品。那么, 如何科學地選擇文學作品呢?首先, 應選擇文學經典。文學經典有思想的厚度和溫度, 是人類的精神財富, 能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社會人生, 賦予學生美的體驗, 以客觀的態(tài)度審視問題。其次, 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選擇作品。一些作品雖然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但若其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能力, 不能使讀者與文本產生共鳴, 就不會使學生有所思考、有所收獲。所以, 審美教育要依據學生對美的理解能力及其自身的心理接受特點, 選擇與之生活較貼近的作品, 讓學生在理解該作品、與之形成共鳴的基礎上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 進而深入地思考人生、社會等諸多問題, 形成健全的審美品格。
四、結語
通過以上研究可知,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有效實施審美教育, 應全面把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整體情況, 了解學生的審美水平及思維發(fā)展特征, 深入挖掘審美因素與藝術境界, 引導學生體會漢語言文學的獨特魅力, 創(chuàng)新審美教育方式,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趣, 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從而全面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嬌.淺析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J].才智, 2015, (15) :152.[2]陳琳.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有效開展[J].時代文學 (下半月) , 2015, (5) :129-130.[3]李晶晶.論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 2015, (2)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