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即舉辦高等職業教育的院校,它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步較晚,是為適應我國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需要而興起的并迅速壯大發展的一種新類型教育,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實踐能力強、職業道德好、創新精神突出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由此可知,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教育中也應處于與現代科學技術同等的關鍵位置。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掌握現代科技知識,還要實現人的全面、自由、協調的發展。[1]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受實用主義教育觀的影響,教育功利主義價值取向日益顯著,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重專業,輕素質”、“重技能、輕人文”的現象,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勢在必行。[2]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作用
中國《辭?!分羞@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百度百科對“人文”定義為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組成的一個人的內在精神品格。有學者認為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個方面的內容??梢?,人文素質是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中,“科學”與“人文”是不可或缺的兩個價值向度。“科學”重點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點在如何去做人。
(一) 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提升人文素質,就是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高職教育的辦學特色就是要培養真正滿足市場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在工作中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適應強”。因此,高職教育要辦出特色、核心在學會教會學生如何做人,這也正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靈魂所在。片面的理解高職教育是一門專門技能教育的觀念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2、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適應社會能力。相對于本科院校來講,我國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相對薄弱的。如何大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推進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素質,凈化和升華學生的精神境界,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是新時期學生職業發展對高職院校的要求,也是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在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中,不斷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促進他們更多地關注國家命運、民族興衰、他人的感受,既是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也是高等職業教育履行對國家、社會和民族的責任的需要。
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文素質培養的現狀及成因
(一)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技術型人才持續出現緊缺,職業教育應此需要而迅速發展起來的。許多高等職業院校把“職業教育就是讓學生學習職業技能,解決就業問題”作為指導思想,把職業技能擺在首位,在課程設置中盡可能加大專業技能課的比例,力求讓學生能夠迅速上崗就業,大幅度削減人文課程的課時,忽視了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培養,導致諸多惡果。
(二)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原因。
1、歷史原因。我國高職院校開辦的歷史不長,從1994年試辦至今,許多院校是由原來的中?;蚣夹8木幎鴣恚布O施可以在短期內完善,但濃郁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高職院校嚴重匱乏良好的,甚至是看得過去的人文環境,也沒有形成有利于學生積極進步、自覺成長的良好的人文氛圍。
2、 觀念問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給自己的定位僅僅是“飯碗教育”。注重可操作訓練,忽視人文文化和情感的熏陶。在職業教育者眼中,受教育者作為“人”已不復存在,他或她僅僅是可以被訓練的參與生產的簡單要素。
3、社會因素?,F在的高職院校在校學生,大多為90后,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生活依賴性強,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的關愛較少,責任感較弱;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也就無從談起。同時部分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導致學生對事物的接受能力弱,挫折感強,不能接受打擊,社會閱歷的薄弱也是人文素質較低的一個原因。
三、對策
(一)轉變教育觀念。加強人文學科建設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當代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結合起來,與教育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結合起來,積極促進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的轉變,積極探索人文素質教育實施的途徑和方式,使之逐步完善并制度化、規范化。確立以育人為中心,把重點落實到培養學生健康完整的人格上來,為大學生接受較為系統的人文素質教育奠定基礎。
(二)科學設置課程,完善教學方法;完善評價體系,構建高職人文素質評估標準
把人文素質的培養融入專業技能培訓之中,改革高職教育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體系,提高人文課的教學質量。各專業設置一定課時和學分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體現文理滲透,文、工、藝結合,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應當重視人文能力與人文品質的評價。無論是人文課程還是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都要把人文品質考慮進課程評價指標中。
(三)全面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全面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3]增強和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強化“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教育理念,事實上,如果沒有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將難以向深層次發展,也不可能實現大學生人文教育的目標。錢理群先生曾經說過:“未來的教師應充盈人文精神,學識淵博而見解深刻,能獨立思考,善于與他人合作,善于營造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4]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文化素養,學校也要給教師創造學習充電的機會。要采取培養與引進并重的原則,不斷優化高校師資隊伍結構。
(四)在專業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努力把人文素質教育貫穿到教育的全過程人文的理念要貫穿于學校教育的一切領域并與各學科相銜接,將人文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觀念滲透到所有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要自覺地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潛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書育人。要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中將人文滲透作為一項基本要求,強化教師結合教學課程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意識。專業教師要把人文精神滲透到專業課程中,浸潤在專業知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