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學校作為教育的主導,必須把家庭、社會教育協調起來,應采用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家訪等形式,宣傳新課改德育方針、政策、法規及有關德育知識,要求家長對子女要在管理其思想、學習、生活得同時,又要尊重子女,與學校相互溝通,協調一致,可以推廣介紹家庭教育的好的經驗方法,特別是要做好后進生的家長工作,做好學生的思想轉化工作。此外,學校還應主動與村委會等聯系,利用社會力量,共同做好教育工作,為學生健康成長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環境,防止消極因素的產生和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關鍵詞:農村教育,德育教學,教學管理
創新農村小學德育工作方法是確保新課改理念能夠有效落實的最直接途徑,為此筆者提出積極開展“五爭當”活動的工作方法作為嘗試。“五爭當”活動內容包括:比思想,看誰語言行為美,爭當行為高尚好少年;比學習,看誰掌握知識多,爭當勤奮學習好少年;比身體,看誰體育鍛煉好,爭當身體健康好少年;比紀律,看誰遵紀守法好,爭當模范守紀好少年;比儉樸,看誰艱苦樸素好,爭當節儉愛勞好少年。學校要以該活動內容作為考核學生思品素質的標準,成立領導小組,做好“四有”工作:
學校每學期末一總結獎勵,表彰先進,經驗介紹。從而利用“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教學評價”獲得反饋信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發展,保證德育目標的實現。
只要學校、教師能夠正確樹立德育目標,創新工作方法,加之配合家庭、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那么農村小學德育工作必將會撥開“遮目之葉”,見到一道亮麗的風景。
由于農村小學教師不能對課程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因此也就無法創新有效的教學方法,對癥下藥。從農村學生目前的反映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這兩門課程進入實施階段后,并未能在教學中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行為與習慣”等多個方面的目標要求。
根據筆者多年來對德育內容、方法及形式的探討并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認為農村小學德育工作應堅持“五個結合”的教學理念。
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理解能力,對不同年齡提出不同的教育重點和要求。低年級主要通過故事和生動具體事例說明淺顯的道理,對其提出行為習慣要求;中年級主要進行典型的比較分析,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高年級適當進行整治常規教育,有針對性地解決道德認識問題,使學生懂得該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不應那樣做的道理。同時根據小學生模仿性強的特點,重視榜樣教育的作用。
結合教材內容,有機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幫助他們培育健康的興趣愛好,開發智力,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從實際出發,建立各種課外活動陣地,組織開展主題鮮明的班會以及各種競賽活動,豐富課余生活。
對小學生的教育要立足于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分散教育,又要利用機會采取適當的集中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堅持每學期開學初、節日、考試前后的時間進行集中的校風校紀教育,重溫《小學生守則》和學校各項規章制度,集中抓好班風建設,開展尊師愛生、互幫互學、學雷鋒做好事等活動,使學生有個良好開端、過程和結束。
要求全體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上循循善誘、誨人不倦,還要在自身的道德品質和言行舉止各方面成為學生的表率,把有聲的教育和無聲的教育結合起來。因此,要求教師必須貫徹教育方針,嚴格遵守《中小學教師行為規范》及職業道德,教書育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努力做到“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情動情,以行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