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是教育的靈魂,而作為靈魂工程師的教師該如何“武裝”自身以更好的優化師生關系?作為學生又該做點什么呢?近七年來,我投身于普通中學與中職學校的美術教學中,就師生關系提出問題。我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找準推進美術教學發展的切入點,“親其師,信其道”,就在中職美術教學中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從學生學與教師教兩方面分析一下。
關鍵詞:師生關系;美術;教師;學生
在李高明先生發表在國家教育部主管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主辦的期刊《課程·教材·教法》中的論文——《有效教學的五大元素》中講到元素一,即“意義”時,論述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兩個最重要的要素,兩者和諧才有可能實現有效教學。教學過程既是一個教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教教師‘學會教學’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作為教學的兩個最重要的要素,應該和諧共存、平等相待、互動互惠,在一個動態開放的教學過程中互相作用、互相交流,共同承擔著信息的傳遞、加工、生成和共享工作,實現課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可見師生關系對教育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學生學
學生學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共享信息等,最終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這個過程理所當然的有教師的引導。創設平等的環境,給學生體驗的機會,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潤滑劑,成為建構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以人為本,就要具有師生平等的觀念;以人為本,就要承認學生之間的差距;以人為本,就要切實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以人為本,就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唯其如此,才會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才能真正實施素質教育,也才可能使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在這里,之所以說明這么多,因為我現在教授的學生是中職生,我覺得我研究這個問題更有意義。中職生的來源是中考的落榜生,家長甚至他們自己的心理都承受了一定打擊或者蒙受著一定的陰影。總而言之,他們心里很痛,這份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說直接決定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為他們更需要這份和諧與平等,這對他們來說,不僅能收獲知識、能力與情感,甚至具有治愈性。
(一)情境
學習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例如:我在上中國畫欣賞課中,引入宋朝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引用唐代柳宗元的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剛好與《寒江獨釣圖》意境相似。畫家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個漁翁獨自在船上垂釣。除寥寥幾筆畫出幾道水波外,畫面上出現了大片空白,水天一色,無邊無際,空曠渺茫,更突出了江面的寬闊和寒意蕭瑟的氣氛,以及漁翁在寒江上孤獨垂釣的情景。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將畫家的思想和藝術情感在畫中鮮明地體現出來,再通過詩與畫之間的對比與聯系,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并且獲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這種學習情境還可以更加豐富多彩。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選取大量的多媒體資源也能極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影視的、動態三維的數字影像。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以話劇、戲劇的藝術形式來豐富學習情境。“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從生活中取材,提升學習情境的生活化,強化實地教學的方式,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
(二)協作、交流
協作、交流,應該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與交流,對于學習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進程的自我反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以及意義的最終建構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協作、交流即是合作、探究,有了這樣的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之中,學生收獲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例如:每學期末的美術作品展,都會有一個自由組合創作作品的區域給同學們展示的機會,學生可以合作、探究選擇自己喜歡的藝術表現,完成藝術作品,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協作、交流和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東西真正有利于下面所講的知識、能力的意義建構。
(三)意義建構
意義建構,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的內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這個是學習的最終目標,也是教學的目標所在。例如:通過對美術與生活的學習,同學們不僅學到了美術知識,而且學會了團隊的力量,學會了愛集體、愛父母、愛他人等,這樣的意義建構才是終身教育的需要。
二、教師教
陶行知先生說:“讓我們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鏡,要看事實,看未來;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巾,要想得通,想得遠;解放嘴巴,享受言論自由,談天,談地,談出真理來;解放雙手,甩去無形的手套,大膽操作,向前開辟;解放空間,把學生從文化的鳥籠里解放出來,飛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尋覓,去捕捉。”關注學生就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處境與感受,關注學生的狀態、反映……盡最大可能滿足學生成長的不同需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建構和諧師生關系的源動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美術教學保持永恒的活力。然而講到教師的教,綜合學生的各方面的關注,相應的教師都有一定的教學方法。我們知道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為前提,沒有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沒有關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一)主動學習
我在學習內容的選取上不僅會基于課本知識,還會加入新內容。例如:講到中國的世界遺產,我就加入了中國古代最大的九龍壁——大同九龍壁的鑒賞,對于北京的九龍壁大家或許已經有相關了解。北京故宮九龍壁是最大的,這是一個興趣點,九龍壁內容本身也是一個興趣點,以及一些相關的典故更是一個興趣點。因此,同學們的參與度異常高漲,幾乎全班總動員都參與其中,我就順勢地引出九龍的寓意不一,還融合了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我們聯系生活,同學們總結出自己是條“潛龍”,正為以后的“飛龍在天”而“休養生息、養精蓄銳”。
推薦閱讀:《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是由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主辦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