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伴隨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落實以及教學內容的不斷創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大學思政教育中勢在必行。傳統文化既能夠為大學思政教育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又能提升大學思政教育的文化內涵。促進傳統文化與大學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可以繼承傳統文化,改善大學思政教育水平。為此,全面探究傳統文化在大學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滲透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思政教育;有效滲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強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將論述傳統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滲透到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意義,并提出相應的滲透策略,旨在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1傳統文化的基本概念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具有古典文明思潮特性與精神象征的文化載體。傳統文化起源于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其中以強調仁義禮教的儒家學派為代表。傳統文化歷經時代變遷,形成獨樹一幟的文化體系。傳統文化不僅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還包含著濃厚的人文情懷,是促進社會發展,推動現代文明進步的重要根基。
2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實際意義
2.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近年來,盡管當代大學生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但是缺少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和人生指引。這是由于文明的進步遠遠落后于經濟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以滿足物質需求為重心,而不以精神世界的富足為人生追求。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網絡信息爆炸式增長,這對當代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為此,高校必須大力開展思政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辨識能力與自我約束能力。且不斷嘗試將傳統文化元素滲透到思政教育中,為大學生提供富足的精神食糧。
2.2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十九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多個場合談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和推崇。由此可知,將傳統文化滲透融合到大學思政教育中勢在必行。通過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可進一步深化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文化認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心,進而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優勢作用。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文化思想的轉變成為改變行為方式的主導因素,可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榮辱感與社會責任感,促使大學生主動的參與到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公益活動中,使當代大學生樹立起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明形象。
3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具體措施
3.1豐富教育內容
當前,大多數學生都缺乏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這主要是因為課程形式單一化,課程內容枯燥化,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對此,各高校思政教師要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形式,豐富課程內容。將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知識融合到思政教育體系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間改善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幫助學生健全人格。
例如,在引領學生學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知識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有計劃性的滲透傳統文化知識,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系列關于戊戌六君子變法、戚繼光抗擊倭寇、狼牙山五壯士、謝晉元與八百壯士等電影片段,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辱感與使命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這也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
3.2完善教育模式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思政教師需不斷完善教育模式,嘗試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政教師可以采用模塊化教學形式,增加傳統文化教育模塊,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質。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設計愛國主題、道德主題、理想主題與人生主題的傳統文化教學模塊,有目的性、有計劃性的開展教育工作,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中。在模塊化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展示紀念品、講述英雄事跡、播放電影片段、組織話劇表演,引導學生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3創新文化傳播形式
對于高校思政教師來說,若想促進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首要前提是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思政理論學習興趣。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當代學生的思政學習也不例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從理論角度出發,對社會熱點資訊進行品評,客觀認知思政理論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將典型案例與傳統文化相聯系,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實行判斷并得出結論。
客觀地說,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滲透體現形式是不唯一的。高校思政教師可以為學生開展第二課堂,一方面,滿足學生的新鮮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有效彌補傳統教學工作的不足。高校還可以在校園內開展傳統文化大講堂、社團調查研討會議以及文化交流互動會議等活動,讓學生深切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作出貢獻。
4結語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是順應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表現形式。該教學理念既有助于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此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使大學生為現代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趙寧.大學思政教育中的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J].智庫時代,2019,190(22).
[2]胡潔.大學思政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20(1).
[3]高麗.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分析[J].科技資訊,2019,(31).149,151.
[4]劉霞,吳旭東,張振山,等.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滲透價值及融合思路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81).243-244.
[5]程文.論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J].內蒙古煤炭經濟.2020,(9).202-203.
[6]李威,龔春麗.淺談傳統文化教育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義[J].文存閱刊.2020,(12).33-34.
推薦閱讀:思政的論文可以投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