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課堂教學行為問題診斷需要長時間持續進行,貫串整個教學過程.科學診斷教學行為,有助于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關鍵改進措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通過分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提出教學行為問題診斷的策略.
【關鍵詞】數學課堂;行為問題;優化措施
課堂教學行為問題,也就是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影響教學提升、學生正常學習的教學策略與行為.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通過落實行為研究策略可以顯著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并且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聯系教學實際,給出具體實施策略.現將相關內容整理如下.
一、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興趣是學生學習與參與活動的動力,前提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首要問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學生才能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樂”指的正是興趣.數學知識點零散且具有邏輯性,如果學生具有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遇到學習難題時會尋求解決方法,而不是直接放棄.但如果缺少數學學習興趣,這一切就成為空談,學生也不會將精力放在數學學習上.因此,實際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側重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日常生活中要鼓勵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明白數學知識的重要性與作用,繼而主動學習.同時,教師要勇于打破傳統觀念,在課堂上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增加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實現落實新課程改革要求的目標.
做數學題最重要的就是審題,而學生做錯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審題不清,這主要是學生審題時粗心大意.數學題的解主要是注重解題過程,應當對題目中的每個詞、句子甚至標點符號進行揣摩,透徹地了解題目,明白題目要表達的意思.數學題是理論知識,主要考學生的思維及答題思路.數學題不像語文題答案那么開放,它是有固定的答題模板的,并且幾乎針對每個類型的題都有其固定的答題方法和技巧.學生由于平時形成了這種慣性思維,到考試的時候看到類似的題就會套用教師上課時總結的答題模板,而這個模板也不是萬能的,一旦題目中的條件稍做改變就會出現答題錯誤.高年級的數學不像一二年級那樣看一眼就明白題目的意思.其中的很多關鍵信息都沒有直接給出來,需要學生通過閱讀題目內容分析總結出來.學生如果不善于推敲、鉆研就無法得到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或關鍵信息,也就不能正確地對題目做出解答.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行為診斷優化措施
1.要求仔細審題,擺脫慣性思維影響
學生從題目中閱讀出所需信息是第一步,這步找對了方向,才能保證下一步解題繼續.面對粗心大意導致審題不清這個問題,教師及家長可以督促學生在審題時將重點信息畫出來.比如,面對一些題目中的關鍵字詞,如特別容易出錯的數字及一些重點的詞語,學生應該特別關注并做標記,這樣可避免答題時由于審題粗心大意造成的錯誤.學生一旦養成慣性思維就很難擺脫它,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的時候要多方面挖掘,從不同層面入手深入講解,給他們一個全面準確的概念.例如,在“三角形的高”這個知識點中,學生由于思維定式,認為高必須是豎著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了解高的本質,使學生做題時不因受到位置的干擾而做錯.
對于作業本或者考試卷上出現的錯題,可以要求學生將錯題完完整整地抄錄下來,或者直接將其剪貼到錯題本上.若是摘抄到錯題本上,教師一定要要求學生將自己錯誤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也抄下來,同時留出空白區域,用于書寫正確解法,如此兩相對比,學生每次查看錯題時都能回想起當初錯誤的原因及怎樣才能正確解答,可謂記憶深刻.學生每次書寫正確答案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適當擴展,如可以先用紅筆畫出致錯的步驟,在其下標明正確的解題思路及標準的答題過程,最后根據教師的講解及自己的思路在錯題本空白處將完整的解答過程寫出來,同時可以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想法,以后遇到類似題目的具體做法等.如果涉及一題多解,也可以在旁邊用其他顏色的筆寫出其余解法,并對這幾種解法進行對比,找出最優解.
2.塑造有效情境,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數學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整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逐步養成數學學習自信心.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切實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給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還應該把問題當作教學的紐帶,要不斷激發學生創造出新的問題,幫助他們在問題中獲取新知識,學習新技能.提問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夠養成的,需要教師在長久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督促學生,還要進行一定的示范.教師問題意識的增強也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奠定一定的基礎,這些都會對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問題意識能力的提高是必然的.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有著顯著優勢,它有著豐富的內容與形式,可利用交互式的人機界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開展探索式學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如講解“認識鐘表”知識點時,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動畫,關于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包括12點吃午飯、18點看電視、21點睡覺等,讓學生觀察這幾個時間段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習能力.又如,講解“數量關系”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入“角色扮演”的方法,利用趣味化的形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教師可以自己扮演成紡織工人,然后告訴學生自己每天能織多少布,待學生將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師身上時,再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說,如果我每天按照這樣的速度,織布8000米,需要多少天?這需要學生憑借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才能得出最終答案.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融入課堂中來,主動積極地思考,從不斷的探索思考中提升思維能力.如:我們養了一只兔子,它每天要吃掉兩棵小白菜、三根胡蘿卜;如果我們養兩只兔子,它每天要吃掉四棵小白菜、六根胡蘿卜;那如果我們養三只兔子、四只兔子……一大群兔子呢?它們每天要吃掉多少棵小白菜、多少根胡蘿卜?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分析兔子數量增加和小白菜、胡蘿卜數量之間的關系,實現提升自主思考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推薦閱讀:小學教育論文投稿范文(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