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大學外語教學改革一直是中國語言教育規劃的重要領域之一。但是相對于大學外語微觀教學研究的龐大體量來看,從語言規劃角度探討大學外語教學改革方略的研究并不多見。當前大學外語教學改革中存在的不少問題涉及其價值定位與政策規劃,亟需開展大學外語教學規劃的研究。本文從語言規劃與政策角度重新審視大學外語教學規劃的價值定位,提出大學外語教學規劃的新思路,希冀以此推動新時代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關鍵詞:語言規劃;大學外語;改革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日趨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學外語教學的改革發展。而在語言規劃背景下,大學外語改革腳步在不斷加快,使大學外語教學改革規劃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無疑對大學外語教學提出更為嚴峻的挑戰。因此,為能夠正確f衡量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成敗,需要站在語言規劃角度來看,進而可以為大學外語教學規劃提出新思路,推動新時期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順利完成。
1大學外語教學價值意義的重新定位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外語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校語言教育規劃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大學外語教育投資力度和受眾人群大,享有“世界外語教育史之最”的稱號。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大學外語教育承擔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使命,同時也是體現人力資源規劃、發展中國家人才國際化素質提升的關鍵。所以,為滿足新時代發展需要重新定位大學外語教育價值意義。
1.1實用工具價值意義
大學外語教育的實用工具價值是保障大學外語教學水平提升的關鍵。實際上,大學外語教學價值意義的重新定位則是為更好順應和服務我國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專業化的轉變,從普通化向國際化的發展,進而促使大學生外語能力的提升。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學外語教育更加注重大學生外語能力的提升。所以,大學外語教學需要將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不僅需要提升大學生日常外語應用能力,而且也需要結合當前國家發展戰略和社會需求,同時也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需求、升學需求等,規劃和建立系統且科學的外語課程,促使大學生外語學習體驗的提升[3]。此外,由于我國高校種類多,所以需要因地制宜,結合本校特色開展大學外語教學,避免單一重復的語言技能訓練的出現。
1.2文化調適價值意義
在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素養方面大學外語教學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大學外語的學習,是學生跨文化學習和體驗不同文化的過程。在全球化語境背景下,需要重點關注大學外語教學規劃的文化調適性能。外語教學并不是單一的外國文化的傳播,而是需要雙向傳遞。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外語教學更加注重西方文化的傳遞和介紹,尤其是歐美國家的風俗習慣、價值觀等,進而使得中國本土文化嚴重失語。因此,怎么通過外語教學傳播和發揚中國文化,提高高校外語思政教育水平,是如今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除此之外,外語教學的文化調適,也需要滿足人類文化多樣化發展,進而促使世界形成一個整體。同時,大學外語教學也需要關注語種和文化多樣化發展,尤其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學外語教學需要以英語教學為主,輔助開設小語種和文化課,滲透區域國別知識,進而使學生可以詳細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文化、價值觀以及風俗習慣,促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國際素養。
2大學外語教學價值的重新定位
從高校語言規劃與語言教育規劃理論看,改革開放以來,大學外語教學是中國高校語言教育規劃最有特色的一個領域,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會在高等教育階段如此重視并普遍地開展大學外語教學。中國大學外語教學的投入與受眾之多,都堪稱世界外語教育史之最。在新時代,大學外語教學實際肩負著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國際化的重任,同時也是人力資源規劃與發展中提升人才國際素養(globalcompetence)的基本途徑。因此,重新認識和定位大學外語教學的價值取向也成為當務之急。
2.1實用工具價值
改革開放40年來,大學外語教學的實用工具價值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從改革開放之初為恢復與加強國家引進國外先進科技與文化,到為經濟建設培養外語專業人才;從為接軌國際,走向世界輸送外向型人才,再到服務于國家走出去戰略,致力于提升大學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大學外語教學改革實際上是順應并服務于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專業化,從大眾化向國際化轉型的發展,都是切實為提升大學生外語能力而服務的重要課程(群)。當前,在“一帶一路”建設與全球治理新格局之下,大學外語教學更應當在“一專多能”(外語能力)和“一精多會”(外語)兩個方面發揮作用。因此,大學外語教學必須強化以提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內容,除了日常外語使用能力之外,不僅需要考慮到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同時也應該服務于學生的專業需求、升學需求與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科學系統地規劃并設置各類外語課程,豐富大學生的外語學習體驗與經歷。鑒于我國高校層次與類型較多,各高校就應該因地制宜地結合校本特色開展大學外語教學,開設一些“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外語課程,而不應當拘泥于“千篇一律”的語言基本功教學,避免重復簡單與機械的語言技能訓練。
2.2文化調適價值
大學外語教學是提高學生跨文化能力與國際素養的重要途徑。外語學習從本質上看,就是一個跨文化學習與體驗的過程,語言與文化之間也是無法隔離開來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全球化語境下,大學外語教學規劃的文化調適功能也不可偏廢。一方面,外語教學并非只是外國文化的單向“傳聲筒”,而應當鼓勵雙向的“文明互鑒”。改革開放40年來,大學外語教學側重于介紹與傳播西方國家,特別是歐美的文化習俗、思想文化乃至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歐風美雨”盛行,中國本土文化嚴重失語。如何利用外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加強高校外語思政教育,是當前大學外語教學改革亟需思考的重要問題。另一方面,外語教學的文化調適,必須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促進世界不同文明互動融合。早在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大會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多樣性宣言》,該宣言提出的背景就是針對歐美文化霸權,尤其是“美國文化全球化”對于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影響,提出文化多樣性是人類共同遺產。正如湯哲遠所說:“人類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體,就文化層面而言,全球化顯然不是單一價值體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同民族的文明互動融合呈現出來的一種態勢。”
推薦閱讀:外語教學的文章適合投哪些雜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