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的原因、發生機制、發展規律以及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形態結構、功能代謝變化和病變轉歸的一門基礎醫學課程。正因如此,病理學一直被視為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充分表明了它在醫學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是由病理學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
關鍵詞:臨床學,病理學,臨床醫師論文發表
病理學既是醫學基礎學科,同時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具有臨床性質的學科,稱之為診斷病理學(diagnostic pathology)或外科病理學(surgical pathology)。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還可分為人體病理學和實驗病理學。病理學診斷常常是以診斷為目的,從病人或從病人體內獲取的器官、組織、細胞或體液為對象,包括尸體剖檢(autopsy)、外科病理學和細胞學(cytology)。病理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和闡明:①病因學(etiology),即疾病發生的原因包括內因、外因及其相互關系;②發病學(pathogenesis),即在病因作用下導致疾病發生、發展的具體環節、機制和過程;③病理變化或病變(pathological change 或lesion),即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機體的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與臨床表現(癥狀和體征)之間的關系——臨床病理聯系(clinical pathological correlation);④疾病的轉歸和結局等。病理學為掌握疾病的本質,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奠定科學的理論基礎。而診斷病理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人類各種疾病的病變特點,從而做出疾病的病理學診斷和鑒別診斷,直接為臨床防治疾病服務。
1臨床病例討論教學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臨床病理討論就是臨床和病理共同對臨床死亡病例的尸檢結果與生前診斷及治療過程進行對比分析,以汲取經驗教訓,既是診斷病理學的延伸,也是臨床醫生與病理醫生密切聯系,加強協作的有效途徑。在病理教學中引入臨床病理討論是提高教學質量和醫學整體教育質量的一個好方法。臨床病例討論可在實驗室以小班為單位分組開展,精選2-3個典型病例,引導同學應用現有的知識從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等方面展開討論,并回答相關問題,其他組同學提出疑問或補充,最后老師解答疑難并歸納總結。臨床病理討論增強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不僅是對授課內容的回顧,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病例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使學生能夠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縱向和橫向聯系,理解各病理過程之間的相互聯系,做到把整本教材的內容融會貫通起來,逐漸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過程。這種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式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認真讀書、獨立思考、查閱資料、相互討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2體驗尸體解剖和臨床外檢工作有助于學生更好掌握病理知識
病理學很重視疾病的形態學變化,而很多疾病的病理變化的獲得來自細致的觀察和實踐。學生看到的病理教學標本都是經過福爾馬林固定,其大小、顏色、硬度與新鮮標本有所不同,教學切片也是經過多道程序事先制好的,病變區域的形狀、大小可因切面而不同。為使學生能正確且熟練地辨認病變的標本、病理切片,應盡可能的讓學生有機會接觸臨床病理工作。一般醫學院校都有相應的附屬醫院,病理學老師都是身兼教學和臨床外檢工作,因此有條件讓學生參與尸體解剖工作和臨床外檢工作,讓學生親生體驗一下新鮮的人體病理標本是怎樣的,和實驗室看到的經固定液固定的標本有什么區別,還可以了解病理切片是怎樣來的,從而對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有更深刻的體會,使學生以后在實驗中觀察病變標本時能較快、正確地描述病理變化,同時了解病理的工作和流程,日后從事臨床工作后更便于溝通。
3注重教師的素質培養是充分發揮教學橋梁作用的保障
要充分發揮病理學的橋梁作用,首先要求教師應具備除病理學知識之外的各種基礎和臨床知識,包括組織胚胎學、人體解剖學、病理生理學、內科學、外科學等,并能融匯貫通靈活應用于教學,努力做一個“全能型”教師,這是充分發揮教學橋梁作用的保障。教師只有通過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面,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力求做到“精通病理學,通曉全科醫學”,才能為訓練學生由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學習轉化創造充分的必要的條件。病理學是醫學的主干課程之一,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學習,除了要教會學生疾病的病理改變,更要聯系臨床知識,打破了基礎與臨床的界限和學科的界限,讓學生更深刻掌握課堂知識,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為后續學習臨床專業課、參加臨床實踐和進行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礎,從而能更充分發揮病理課的橋梁作用,為學生完成向臨床醫師的角色轉化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