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心血管內科治療上的新應用技巧有哪些呢,對于現在整整患者的治療措施有哪些呢,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加強對醫學的新應用呢?本文是一篇臨床醫學論文。本文章對護理人員安全給藥對患者的治療及康復意義重大,所以護理人員在給藥時嚴格校對與審查,并且在給藥的過程中主動告知、問詢,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使其明白在給藥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相關應對策略。
摘要: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由于病情較為嚴重,容易發生各種護理風險事件,并且對醫院與患者都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及其他危害。我院將收治的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其中存在的護理風險及應對措施,現報道如下。
關鍵詞:心血管護理,臨床治療,臨床醫學論文發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目的 對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及應對措施進行探討。方法 選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對兩組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進行分析與比較。結果 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能取得顯著的效果,可有效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率,值得推廣。
論文網推薦:《臨床內科雜志》,《臨床內科雜志》(月刊)1984年創刊,是由中華醫學會湖北分會主辦的全國性的內科專業學術期刊。以“更新知識和提高內科醫師的診治水平”為辦刊宗旨,主要報道國內外在內科學和其他相關領域取得的最新進展和臨床診療經驗,內容密切結合內科臨床實踐。以廣大臨床內科醫生為主要讀者對象。根據本刊的辦刊特點,每期選定一個專題約請醫學界知名專家學者撰寫專題講座和綜述類文章,以期對讀者的臨床實踐發揮指導作用。
將我院2013年7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6例,女84例,年齡44~86歲,平均年齡(69.8±5.2)歲。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0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護理風險管理,主要措施包括:①定期開展護理知識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素質。醫院可以針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開展應急預案培訓,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通過開展講座、護理操作模擬等活動形式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1]。②成立風險管理小組開展預見性護理。預見性護理指的是有預見性地為患者開展的優質護理。該項護理模式始終遵循“先預防,后治療”,將可能誘發的意外風險事件發生率降至最低。例如,加強對患者如廁、起床環節的護理,防止患者發生跌倒、墜床等意外風險事件;對便秘患者及時應用緩瀉劑,告知不可用力排便,以防止發生心臟驟停、心力衰竭等病癥;患者外出時由護理人員全程陪同,以防止發生意外緊急情況。維持儀器設備運轉正常[2]。安排專業人員對儀器設備進行定期的保養維修,并且對護理人員的儀器操作水平進行嚴格的考核,保證其使用儀器的熟練程度,避免因儀器故障或操作不當誘發護理風險事件。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過程中的意外風險事件發生率進行比較,同時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表統計患者的滿意度情況,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護理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中,發生意外風險事件1例,發生率為1%;對照組中,發生意外風險事件8例,發生率為8%。觀察組意外風險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滿意度評分為(98.87±1.02)分;對照組護理后滿意度評分為(90.15±2.04)分。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在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中,護理風險因素主要包括兩方面:①護理人員因素:一方面,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與操作技能會影響護理工作質量。由于心血管疾病病情發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一旦臨床護理人員對風險的判斷與識別能力不強,就會延誤搶救患者的最佳時機,從而大大增加了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3]。例如,護理人員心電圖識別能力較差、除顫儀操作技能不夠嫻熟、搶救配合不夠默契、基礎專科知識掌握不全面等因素均可能導致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及工作狀態同樣是護理風險因素之一。如果護理人員對本職工作不認真,在記錄資料過程中馬虎搪塞,就可能導致護理記錄不夠完整科學,甚至會摻雜個人的主觀臆斷,導致臨床資料失真[4]。此外,部分護理人員還可能在給藥過程中出現差錯,藥物劑量使用不夠合理,輕則會加重患者病情,嚴重則可能導致死亡。②患者因素:一方面,其生理條件導致護理風險大大增加。多數心血管患者年齡較大,身體機能與臟器組織功能衰退,同時伴有大腦萎縮、骨質疏松等病癥,增加骨折、滑倒、墜床等意外風險事件的發生率[5]。另一方面,有些患者在住院期間不遵醫囑執行下床走動甚至外出,并且還有患者自主摘除心電監測、不按時服藥,這些都可能導致護理風險增加。
針對上述護理風險因素,本組對觀察組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措施,結果發現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8%,觀察組護理的滿意度評分為(98.87±1.02)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90.15±2.0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能取得顯著的效果,可有效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