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醫院形象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醫院的生存與發展。細節護理在護理服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保證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誠信度,提高護理服務質量與病人滿意度。本篇醫師論文發表對如何加強臨床護理工作的細節管理分別對護士長管理中的細節管理,護士于自身工作中的細節管理,以及醫院的環境細節管理等對臨床護理中細節管理的重要性展開綜合闡述。
【關鍵詞】 細節護理 護理安全 滿意度 誠信度
細節護理是保證護理安全,提高服務質量與病人滿意度,提升護理誠信度的先決條件。臨床護理工作平凡、瑣碎、繁雜,都是一些細小的事情的重復,即使做到極致也不會驚天動地,但有一點疏忽輕者引起醫療糾紛,重者人命關天。但僅靠擴大醫院規模和提高技術設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細節服務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
推薦期刊:《現代臨床護理》Modern Clinical Nursing(月刊)曾用刊名:臨床護理,2002年創刊,是全國性護理學術期刊。本刊以宣傳報道我國衛生工作方針政策,促進護理改革,反映護理學科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及國內外護理的新進展,提高護理質量和水平,促進護理學科發展為辦刊宗旨。
1 細節護理體現于保證護理安全
1.1 細節護理體現于認真執行交接班制度。細節規范為各班提前15分鐘交接,具體做到四看:床頭看病人、看交班報告、看護理記錄、看醫囑本及體溫本;四查:查看新入院患者是否處理完善、查看手術前準備是否落實及術后傷口滲液滲血情況、查看病人各種管道是否通暢、查看危重癱瘓病人皮膚受壓情況。對病人的基本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為輕松應對做好準備。
1.2 細節護理體現于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對所有的護理操作必須嚴格三查七對一注意并做好簽名和時間。一般情況不執行口頭醫囑,搶救病人執行口頭醫囑時必須經二人核對無誤后方可執行,搶救結束及時補寫醫囑。
1.3 細節護理體現于對疾病過程中的護理并發癥采取防范措施。例如對難免褥瘡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給予褥瘡氣墊床,骨突出部位給予氣圈或棉墊,并定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做好翻身記錄和交接班。每個星期評估一次,為下一次的預防治療措施奠定基礎。
1.4 細節護理體現于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及消毒隔離制度。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及消毒隔離制度要求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既是對病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1.5 細節護理體現于潛在的護理危險預見性的管理。對于神志不清、躁動不安、嬰幼兒、燙傷、自殺等可能出現危險的患者加強病房管理,防止意外發生。
1.6 細節護理體現于各種檢查單、口服及外用藥做好查對制度并建立登記本。比如:檢查單實行執行護士——標本收集員——檢查報告發放員三簽名三檢查;口服及外用藥執行護士——發藥護士——病人三簽名三檢查。嚴防檢驗單漏查或無檢驗結果,口服及外用藥漏執行或漏發現象。
1.7 細節護理體現于各種護理記錄單的記錄及時,客觀,準確,連續并完整。對于具有法律效力的護理記錄單必須遵循此規則。
2 細節護理體現于提高護理服務質量與病人滿意度
2.1 細節護理體現于轉變服務理念。轉變服務理念提倡人性化服務,即徹底的以病人為中心,針對不同疾病種類,不同疾病時期,不同疾病需求提供個性化較完美的護理,甚至病人想到的我們要做到,病人還未想到的我們會想到。
2.2 細節護理體現于疾病的心理護理。新入院病人面對陌生環境,陌生人群,以及必須改變的生活行為習慣;術前及術后病人需要知道術中的基本過程和術后的恢復情況;康復期病人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勵和信心支持;如果針對病人的情況給予合理及時的心理指導和解釋工作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細節護理更多體現于被人們熟知的基礎性護理。因為越是基礎性的護理,病人和家屬越能看懂,你做的越精越細越到位,病人對你的評價就越高,滿意度也就越高。
2.4 季節護理體現于提高醫務人員素質和加強職業道德規范。從簡單的使用文明規范語言開始,提煉個人的素質修養,提升醫療系統的整體形象。
3 細節護理更多體現于提高護理誠信度
3.1 細節護理體現于有效的護患溝通。主動,耐心聽取病人的主訴,滿足病人的合理需求和建設性意見,做好病人和家屬的衛生宣教及護患溝通,讓我們的護理工作得到病人及家屬的支持與監督。
3.2 細節護理體現于及時正確的健康教育指導。對不同的病人提供不同的護理信息,配以正確的健康指導使病人少走很多彎路,也對整個疾病的轉歸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病人順利徹底的康復對護理是一種認可,對整個醫院也是一個活廣告。
3.3 細節護理體現于出院病人的電話追蹤訪視。電話追蹤訪視可以了解病人出院后的情況,同時也是醫院將護理延伸到家庭的一種形式,對提高病人滿意度,提高護理誠信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
通過以上細節護理的實施,不僅使護理工作得到了更多患者的認可,提高了護理品質,也為醫院贏得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參 考 文 獻
[1]胡菊華.電話追蹤訪視普外科病人存在的問題與對策[N].南方護理學報 2005,1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