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和執行項目的教學方法,可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效果。在一定的時間內,學生思考、選擇并提出一個項目構思,通過體驗、實踐、展示等多種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將勞動任務設置成需要策劃和實施的項目,指導學生去完成,這種方式稱之為“項目式勞動教育”。項目式勞動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勞動項目中參與體驗和實踐,還能讓學生學習策劃、分工、找竅門、提效率,以增強勞動任務的挑戰性,充分發揮勞動教育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育美、以勞健體、以勞促創的價值。
成都市五丁小學以體驗教育為辦學特色,基于“以境動之、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以情感之、以理服之、以行踐之”的教學原則,在推進勞動教育校本化落地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勞動教育新模式,引領勞動教育向縱深發展。在具體實施中,學校依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對勞動教育的分類,構建項目式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見圖1):在課程目標上,立足勞動素養;在課程實施上,注重情境創設和小組合作;在課程評價上,堅持多元化評價方式。
一、項目式勞動教育課程設置
學校根據現有的資源和條件,對勞動教育的內容進行系統設計,結合國家對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基本要求,將勞動教育課程分為三類:常規勞動課程、生產勞動課程、特色勞動課程。
(一)常規勞動課程
常規勞動教育包括日常生活勞動和校內外服務勞動,著重引導學生在照顧好自己的基礎上,體會勞動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道理,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和快樂。如低段廚藝勞動中設計的“能根據菜肴名稱選配蔬菜,學會摘菜、洗菜”等項目;校內外服務性勞動如“童心義賣”愛心公益勞動等,通過抓住“發現服務對象的需求”這一關鍵環節,培養學生服務他人、奉獻愛心的責任意識和公益意識。
(二)生產勞動課程
生產勞動課程重點讓學生體會到勞動能夠創造價值的道理,樹立質量意識,培養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小巧手·縫紉課程”以手工縫紉、服裝設計為主題,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手工縫紉技能,學會初步的服裝設計;“小工匠·木工課程”以創意家居制作為主題,旨在讓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基本工具的使用技能,體悟勞動者的工匠精神。
(三)特色勞動課程
特色勞動課程主要分為節日勞動、主題勞動和學科融合勞動三大類。節日勞動注重挖掘節日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設計,如“五一”勞動項目挑戰賽;主題勞動主要是結合學校“交子文化”特色,開展財商教育,如舉行“勞動手工作品”拍賣會,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和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學科融合勞動是將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相結合,開展各種勞動教育特色活動,如美術學科和數學學科合作開發的跨學科課程“如何讓教室靚起來”,讓學生以小組形式,發現班級中存在的影響美觀的地方,圍繞凈化、綠化、美化理念,通過實地丈量提出解決方案,經過小組討論選擇適合的方法,在實施過程中加以改進優化,最后全班交流分享。
為了更好地保障勞動課程的實施,學校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積極搭建勞動教育平臺。在資源整合方面,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結合特色功能室設置,開發了“三創”勞動課,即創新生活營、創意木工坊、創客工作室。創新生活營以“我的校服我做主”為主題,側重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手工縫紉技能,學習簡單的服裝設計,能根據學校文化元素,設計一款個性十足的校服。創意木工坊以創意家居制作為主題,側重讓學生使用工具制作居家生活常用的擺件、相片夾等居家用品。創客工作室側重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跨學科學習,諸如設計制作一款智能垃圾桶等任務,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提升社會責任感。在平臺搭建方面,一是校園服務勞動。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綠化美化、校園種植等勞動,如每期“開心農場”種植、每周“掃一屋,凈心靈”活動,在美化校園的同時增強學生服務意識。二是社會實踐、志愿者公益勞動,如學校在學雷鋒日開展“文明春風靚蓉城”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暑期開展“體驗繽紛職業,遇見精彩未來”實踐活動,國慶節開展“童眼觀藝,匠心筑夢”尋找身邊匠人視頻征集等,在活動中強化學生社會責任,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讓學生體會到“勞動最光榮”的道理,學會尊重勞動和勞動者。
二、項目式勞動教育課程實施
基于勞動素養的培養,聚焦勞動教育的核心知識和關鍵能力,學校建立了包括導學、實踐、改進、展示、評價五個步驟在內的項目式勞動課程教學架構,按照項目式學習所覆蓋的勞動核心知識概念的范圍大小以及對學科課程的影響度,探索出微項目式勞動、學科項目式勞動、跨學科項目式勞動三種實施路徑。
(一)微項目式勞動
微項目勞動指將勞動教育的內容項目化,它具有學習內容聚焦、學習時間跨度小、便于師生操作、適合勞動常態課堂的特征。在常規勞動課程和生產勞動課程中,教師通過微項目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的15~20分鐘時長的探索性項目任務,或者用類似實踐性作業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某個內容或主題進行探索。
(二)學科項目式勞動
學科項目式勞動是指以日常勞動的關鍵概念或能力為基準設計的綜合性勞動實踐方式。在此過程中,學生要進行綜合性的探索,以培養想象力、創造性、合作與溝通能力等。如家務勞動“學做家常菜”,學校以“如何傳承我家的當家菜”為目標驅動開展勞動實踐。圍繞這一問題,學生向家人調研了解自己家里的當家菜是什么,背后所蘊含的故事有哪些,并向家人學習烹飪步驟和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家人品嘗并進行改進,再通過開學典禮上的廚藝比拼、匯報交流進行成果分享。
(三)跨學科項目式勞動
跨學科項目式勞動是以不同學科的關鍵概念或能力為基準,指向實際生活的真實問題。以我校社會公益勞動“地攤經濟體驗”為例,2020年因疫情原因,國家鼓勵“地攤經濟”,在此背景下,學校開展了“地攤經濟體驗”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項目以如何讓盈利最大化為目標驅動,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統計、概率等知識,進行市場調研、制定計劃、明確分工,形成項目策劃書,然后進行實際擺攤體驗,核算盈利和成本,及時調整進貨品種和數量,期間還經歷暴雨天氣、商品滯銷、城管驅離等突發情況。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促進了深度學習、綜合分析、判斷和選擇等高階思維發展,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勞動的艱辛,培養了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
推薦閱讀:在勞動教育課程中提升中學生的審美素養